返回

季羡林

佛教十五题 《佛教十五题》

我和佛教研究我和佛教研究(代序)我接触到佛教研究,已经有五十年的历史了。1935年,我到了德国哥廷根,开始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算是我研究佛教的滥觞。从那以后,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漫长的年代里,不管我的研究对象“杂”到什么程度,我对佛教研究始终锲而不舍,我在这方面的兴趣也始终没有降低。 “你研究佛教是不是想当和尚呀?”有人曾半开玩笑地问过我。我从来没有信过任何宗教,对佛教也不例外。而且我还有一条经验:对世界上的任何宗教,只要认真地用科学方法加以探讨,则会发现它的教义与仪规都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都有其产生根源,都是人制造成的,都是破绽百出,自相矛盾的,有的简直是非常可笑的。因此,研究越深入,则信仰越淡薄。如果一个研究者竟然相信一种宗教,这件事情本身就说明,他的研究不实事求是,不够深入,自欺欺人。佛教当然也是如此。 那么为什么还要研究佛教呢?要想圆满地回答这个问题,应该先解决对佛教评价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评价是众所周知的,从本质上来看,也是正确的赵复三《究竟怎样认识宗教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佛教这个宗教当然也包括在里面。但是我感觉到,我们过去对佛教在中国所产生的影响的评价多少有点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个别著名的史学家几乎是用谩骂的口吻来谈论佛教。这不是一个好的学风。谩骂不等于战斗,也不等于革命性强,这个真理早为大家所承认,可惜并不为这位史学家所接受。平心而论,佛教既然是一个宗教,宗教的消极方面必然会有。这一点是不能否认的。如果我们说佛教简直浑身是宝,完美无缺,那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季羡林谈人生 《季羡林谈人生》

时光流逝,一转眼,自己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我的预算。有人认为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了,对人生的种种相,众生的种种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远不如早一点离开人世这个是非之地,落一个耳根清净。中国古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像我这样年届耄耋的老朽,当然已是“旧人”。我们可以说是已经交了棒,看你们年轻人奋勇向前了。但是我们虽无棒在手,也绝不会停下不走…… 搜狐读书连载 出版时间: 2006年6月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目录 希望在你们身上 漫谈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人生之美 三论人生 禅趣人生 一寸光阴不可轻 勤奋、天才(才能)与机遇 成 功 虎年抒怀 新年抒怀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我写我 陈寅恪先生的爱国主义 清塘荷韵 漫谈伦理道德 尊师重道 谈礼貌 满招损,谦受益 谦虚与虚伪 容 忍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不为 论压力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 开卷有益 我最喜爱的书 广通声气 博采众长 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 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 我的考证 谈 翻 译 研究、创作与翻译并举 实话实说 学术良心或学术道德 学习吐火罗文 十年回顾 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 千禧感言 赋得永久的悔 爱情 温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 追梦 人间自有真情在 迈耶一家 我的老师们 怀念乔木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哭冯至先生 回忆陈寅恪先生 记张岱年先生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梦萦未名湖 怀念西府海棠 二月兰 夹竹桃 马缨花 神奇的丝瓜 听雨 不完满才是人生 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 走运与倒霉 毁 誉 世态炎凉 牛棚杂忆——缘起 老少之间 八十述怀 九十述怀 老年谈老 养生无术是有术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后记——季羡林散文之美 作家简介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建国后,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负责人,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东文语言文学系教授、主任,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亚非学会会长,语言学会会长。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93年3月当选为澳门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是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季羡林谈人生 《季羡林谈人生》

时光流逝,一转眼,自己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我的预算。有人认为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了,对人生的种种相,众生的种种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远不如早一点离开人世这个是非之地,落一个耳根清净。中国古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像我这样年届耄耋的老朽,当然已是“旧人”。我们可以说是已经交了棒,看你们年轻人奋勇向前了。但是我们虽无棒在手,也绝不会停下不走…… 搜狐读书连载 出版时间: 2006年6月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目录 希望在你们身上 漫谈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人生之美 三论人生 禅趣人生 一寸光阴不可轻 勤奋、天才(才能)与机遇 成 功 虎年抒怀 新年抒怀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我写我 陈寅恪先生的爱国主义 清塘荷韵 漫谈伦理道德 尊师重道 谈礼貌 满招损,谦受益 谦虚与虚伪 容 忍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不为 论压力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 开卷有益 我最喜爱的书 广通声气 博采众长 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 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 我的考证 谈 翻 译 研究、创作与翻译并举 实话实说 学术良心或学术道德 学习吐火罗文 十年回顾 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 千禧感言 赋得永久的悔 爱情 温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 追梦 人间自有真情在 迈耶一家 我的老师们 怀念乔木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哭冯至先生 回忆陈寅恪先生 记张岱年先生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梦萦未名湖 怀念西府海棠 二月兰 夹竹桃 马缨花 神奇的丝瓜 听雨 不完满才是人生 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 走运与倒霉 毁 誉 世态炎凉 牛棚杂忆——缘起 老少之间 八十述怀 九十述怀 老年谈老 养生无术是有术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后记——季羡林散文之美 作家简介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建国后,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负责人,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东文语言文学系教授、主任,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亚非学会会长,语言学会会长。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93年3月当选为澳门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是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对印度中进语言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的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均作出重要贡献。在印度中世语言形态学方面,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小乘佛教大众部说出世部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特征,著《〈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一文。在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方面,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它所使用的语言是中世印度东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语。主要译著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罗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等,翻译了:《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五卷书》等,散文集有:《赋得永久的悔》。主编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1995年11月,“北京大学季羡林海外基会”成立。 夫人:彭德华。 希望在你们身上

一生的远行 《一生的远行》

第1节:做真实的自己(代序) 季羡林自选集·一生的远行做真实的自己(代序)做真实的自己(代序) 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总是难免的。连寿命比较短的人都无不如此,何况像我这样寿登耄耋的老人! 我们舞笔弄墨的所谓"文人",这种变化必然表现在文章中。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话,怎样来处理这样一些思想感情前后有矛盾,甚至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这里就有两种办法。在过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盖自己幼年挂屁股帘的形象,尽量删削年轻时的文章,使自己成为一个一生一贯正确,思想感情总是前后一致的人。 我个人不赞成这种做法,认为这有点作伪的嫌疑。我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决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样的文章决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在我的散文和杂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后矛盾的现象,是颇能找出一些来的。比如对中国社会某一个阶段的歌颂,对某一个人的崇拜与歌颂,在写作的当时,我是真诚的;后来感到一点失望,我也是真诚的。这些文章,我都毫不加以删改,统统保留下来。不管现在看起来是多么幼稚,甚至多么荒谬,我都不加掩饰,目的仍然是存真。 像我这样性格的一个人,我是颇有点自知之明的。我离一个社会活动家,是有相当大的距离的。我本来希望像我的老师陈寅恪先生那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不求闻达,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又决不是不关心国家大事,决不是不爱国,那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然而阴差阳错,我成了现在这样一个人。应景文章不能不写,写序也推脱不掉,"春花秋月何时了,开会知多少",会也不得不开。事与愿违,尘根难断,自己已垂垂老矣,改弦更张,只有俟诸来生了。 第2节:留德十年(1) 季羡林自选集·一生的远行 留德十年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 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 也许有人认为,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这就等于问:“为什么人要吃饭”一样,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却认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应当马马虎虎,等闲视之。现在就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谈一谈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 凡是事情古老的,我们常常总说“自从盘古开天地”。我现在还要从盘古开天地以前谈起,从人类脱离了兽界进入人界开始谈。人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是越积越多。禽兽似乎没有发现有这种本领,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是这样蠢,没有增加什么智慧。人则不然,不但能随时增加智慧,而且根据我的观察,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有如物体从高空下坠一般。到了今天,达到了知识爆炸的水平。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克隆”使全世界的人都大吃一惊。有的人竟忧心忡忡,不知这种技术发展伊于胡底。信耶稣教的人担心将来一旦“克隆”出来了人,他们的上帝将向何处躲藏。 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但是,话又说了回来,中国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读书的知识分子,古代通称之为“秀才”,常常成为取笑的对象,比如说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取笑秀才的无能。这话不无道理。在古代——请注意,我说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几乎都是不识字的痞子流氓,中国历史上两个马上皇帝,开国“英主”,刘邦和朱元璋,都属此类。诗人只有慨叹“可惜刘项不读书”。“秀才”最多也只有成为这一批地痞流氓的“帮忙”或者“帮闲”,帮不上的,就只好慨叹“儒冠多误身”了。 但是,话还要再说回来,中国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这一批地痞流氓,还是“秀才”?答案皎如天日。这一批“读书无用论”的现身“说法”者的“高祖”、“太祖”之类,除了镇压人民剥削人民之外,只给后代留下了什么陵之类,供今天搞旅游的人赚钱而已。他们对我们国家竟无贡献可言。 总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赋得永久的悔 《赋得永久的悔》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 香橼 春满燕园 马 缨 花 夹 竹 桃 一朵红色石竹花 重过仰光 在兄弟们中间 忆日内瓦 歌唱塔什干 朵朵葵花向太阳 处处花开夹竹桃 五 色 梅 野火 爽朗的笑声 西谛(郑振铎)先生 难忘的一家人 我和济南 别稻香楼 槐花 一个影子似的孩子 写作《春归燕园》的前前后后 遥远的怀念 怀念西府海棠 重返哥廷根 梦萦未名湖 梦萦水木清华 室伏佑厚先生一家 月是故乡明 吴雨僧(宓)先生 神奇的丝瓜 园花寂寞红 老猫 幽径悲剧 两个乞丐 哭冯至先生 喜 鹊 窝 赋得永久的悔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寸 草 心 我的妻子 一条老狗 石 榴 花 天上人间 忆念宁朝秀大叔 元旦思母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 《季羡林自选集》跋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更新时间:2009-7-13 13:49:00 字数:3035 有谁没有手呢?每个人都有两只手。手,已经平凡到让人不再常常感觉到它的存在了。 然而,一天黄昏,当我乘公共汽车从城里回家的时候,一双长满了老茧的手却强烈地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最初只是坐在那里,看着一张晚报。在有意无意之间,我的眼光偶尔一滑,正巧落在一位老妇人的一双长满老茧的手上。我的心立刻震动了一下,眼光不由得就顺着这双手向上看去:先看到两手之间的一个胀得圆圆的布包;然后看到一件洗得挺干净的褪了色的蓝布褂子;再往上是一张饱经风霜布满了皱纹的脸,长着一双和善慈祥的眼睛;最后是包在头上的白手巾,银丝般的白发从里面披散下来。这一切都给了我极好的印象。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一双长满了老茧的手,它像吸铁石一般吸住了我的眼光。

阅世心语 《阅世心语》

人生 再谈人生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不完满才是人生 世态炎凉 走运与倒霉 缘分与命运 做人与处世 牵就与适应 谦虚与虚伪 容忍 时间(1) 时间(2) 成功 爱情(1) 爱情(2)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不为 漫谈伦理道德(1) 漫谈伦理道德(2) 漫谈伦理道德(3) 漫谈伦理道德(4) 论朋友 论压力 谈孝 老年谈老(1) 老年谈老(2) 老年四“得” 老年十忌(1) 老年十忌(2) 老年十忌(3) 老年十忌(4) 老年十忌(5) 老年十忌(6) 老年十忌(7) 八十述怀(1) 八十述怀(2) 梦游21世纪 迎新怀旧(1) 迎新怀旧(2) 迎新怀旧(3) 新世纪新千年寄语 九十述怀(1) 九十述怀(2) 九十述怀(3) 九十述怀(4) 九三述怀(1) 九三述怀(2) 狗年元旦抒怀 九十五岁初度(1) 九十五岁初度(2) 国学漫谈(1) 国学漫谈(2) 国学日益为全世界所重视但仍任重而道 略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1) 略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2)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1)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2)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3)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4)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5)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6)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7)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2) 21世纪:东方文化的时代(1) 21世纪:东方文化的时代(2) 西方不亮东方亮(1) 西方不亮东方亮(2) 西方不亮东方亮(3) 西方不亮东方亮(4) 东学西渐与“东化”(1) 东学西渐与“东化”(2) 东学西渐与“东化”(3) 东学西渐与“东化”(4) 东学西渐与“东化”(5) “天人合一”新解(1) “天人合一”新解(2) “天人合一”新解(3) “天人合一”新解(4) “天人合一”新解(5) “天人合一”新解(6) “天人合一”新解(7)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1)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2)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总是难免的。连寿命比较短的人都无不如此,何况像我这样寿登耄耋的老人! 我们舞笔弄墨的所谓"文人",这种变化必然表现在文章中。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话,怎样来处理这样一些思想感情前后有矛盾,甚至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这里就有两种办法。在过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盖自己幼年挂屁股帘的形象,尽量删削年轻时的文章,使自己成为一个一生一贯正确,思想感情总是前后一致的人。我个人不赞成这种做法,认为这有点作伪的嫌疑。我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决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样的文章决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第1节:做真实的自己(代序)(1) 做真实的自己(代序) 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总是难免的。连寿命比较短的人都无不如此,何况像我这样寿登耄耋的老人! 我们舞笔弄墨的所谓"文人",这种变化必然表现在文章中。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话,怎样来处理这样一些思想感情前后有矛盾,甚至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这里就有两种办法。在过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盖自己幼年挂屁股帘的形象,尽量删削年轻时的文章,使自己成为一个一生一贯正确,思想感情总是前后一致的人。 我个人不赞成这种做法,认为这有点作伪的嫌疑。我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决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样的文章决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在我的散文和杂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后矛盾的现象,是颇能找出一些来的。比如对中国社会某一个阶段的歌颂,对某一个人的崇拜与歌颂,在写作的当时,我是真诚的;后来感到一点失望,我也是真诚的。这些文章,我都毫不加以删改,统统保留下来。不管现在看起来是多么幼稚,甚至多么荒谬,我都不加掩饰,目的仍然是存真。 像我这样性格的一个人,我是颇有点自知之明的。我离一个社会活动家,是有相当大的距离的。我本来希望像我的老师陈寅恪先生那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不求闻达,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又决不是不关心国家大事,决不是不爱国,那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然而阴差阳错,我成了现在这样一个人。应景文章不能不写,写序也推脱不掉,"春花秋月何时了,开会知多少",会也不得不开。事与愿违,尘根难断,自己已垂垂老矣,改弦更张,只有俟诸来生了。

季羡林的人生哲理:忆往述怀 《季羡林的人生哲理:忆往述怀》

《忆往述怀》 作品相关 《忆往述怀》 编辑推荐 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素以学术造诣深厚而著称,且有大量散文随笔问世。本书收集了大师近年来发表的散文随笔,其蕴涵大师一生的追求、理想和人生观。 领略大师风采,传承智慧文明,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经典散文全新结集出版。全景展现学术大师的生活态度,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缘分与命运、做人与处世、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毁誉、压力、长寿之道、伦理道德……学术大家季羡林先生结合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谈对人生世事的感悟。 一个人只能有一次生命,必须实现人生的价值,才对得起这仅有的一次生命。 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作「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自己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 人类自从成为人类以来,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二、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三、个人内心思想、感情的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 人必自爱而后人爱之。没有礼貌是目中无人的一种表现,是自私自利的一种表现,如果这样的人多了,必然产生与社会不协调的后果。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个人小事而掉以轻心。 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在永恒不断流逝的时间的长河中,到了一定的时候,应该回头看一看,看看走过的历程中自己走得是否都完全正确,正确的要坚持,不正确的要扬弃。这是十分必要的。 一个人既然立下大志做一件事情,于是就苦干、实干、巧干。但是什么时候才能成功呢?对于这个问题大可以不必过分考虑。只要努力干下去,而方法又对头,干得火候够了,成功自然就会到你身边来。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对我都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悔。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真有一个人,人人都说他好,这个人很可能是一个极端圆滑的人,圆滑到琉璃球又能长上脚的程度。 《忆往述怀》 作品相关 《忆往述怀》 作者简介

我的人生感悟 《我的人生感悟》

人类社会的进步,有如运动场上的接力赛。老年人跑第一棒,中年人跑第二棒,青年人跑第三棒。各有各的长度,各有各的任务,互相协调,共同努力,以期获得最后胜利。这里面并没有高低之分,而只有前后之别。老年人不必“倚老卖老”,青年人也不必“倚少卖少”。老年人当然先走,青年人也会变老。如此循环往复,流转不息。这是宇宙和人世间的永恒规律,谁也改变不了一丝一毫。所谓社会的进步,就寓于其中。 中国古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像我这样年届耄耋的老朽,当然已是“旧人”。我们可以说是已经交了棒,看你们年轻人奋勇向前了。但是我们虽无棒在手,也绝不会停下不走,“坐以待毙”;我们仍然要焚膏继晷,献上自己的余力,跟中青年人同心协力,把我们国家的事情办好。 我说的这一番道理,迹近老生常谈,然而却是真理。人世间的真理都是明白易懂的。可是,芸芸众生,花花世界,浑浑噩噩者居多,而明明白白者实少。你们青年人感觉锐敏,英气蓬勃,首先应该认识这个真理。要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必须从这里开始。换句话说就是,要认清自己在人类社会进化的漫漫长河中的地位。人类的前途要由你们来决定,祖国的前途要由你们来创造。这就是你们青年人的责任。千万不要把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做一个哲学命题来讨论,徒托空谈,无补实际。一切人生观和价值观,离开了这个责任感,都是空谈。 那么,我作为一个老人,要对你们说些什么座右铭呢?你们想要从我这里学些什么经验呢?我没有多少哲理,我也讨厌说些空话、废话、假话、大话。我一无灵丹妙药,二无锦囊妙计。我只有一点明白易懂简单朴素、迹近老生常谈又确实是真理的道理。我引一首宋代大儒朱子的诗: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 明白易懂,用不着解释。这首诗的关键有二:一是要学习,二是要惜寸阴。朱子心目中的“学”,同我们的当然不会完全一样。这个道理也用不着多加解释,只要心里明白就行。至于爱惜光阴,更是易懂。然而真正能实行者,却不多见。 这就是一个耄耋老人对你们的肺腑之谈。 青年们,好自为之。世界是你们的。 1994年12月4日

上一页 1 /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