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顾剑

纵论二战诸名将 《纵论二战诸名将》

前言第一人,最强中的最强--曼施泰因元帅与朱可夫元帅第二人,日不落的骄傲--坎宁安元帅和蒙哥马利元帅第三位,理论家与实践家合一的古德里安佩服一半--是麦克阿瑟还是隆美尔?山本五十六--只得我不佩服一半封神榜之外的群英谱--漫谈其它名将后记 前言 这篇文章是我2001年3、4月间的即兴之作,当时在华岳和万维军事书屋贴出来以后有些反响,也挨过更多的砖头。我在军队大院长大,从小学五年级从父亲单位的图书馆借古德里安的"闪击英雄"来读,算是开始对二战史发生严肃的兴趣,至今将近20年,也有几百本个人专题藏书了,想把积累的一些想法和评论跟同好分享,所以这里写的基本都是个人的看法和喜好,除了开头部分曼施泰因和坎宁安的段落有些史实以外,基本不叙述历史。既然是个人的喜好,就肯定有偏颇甚至偏见,不敢跟各位争论,只能保证我写这篇文章时的态度绝对严肃认真,所以把以前的错漏之处加以订正,再以修改稿向大家请教。 有几点先加说明。第一,如果按照军事学中战术、战役、战略的分类,我这里所用的标准"冒有算计的风险",主要是战役指挥层次上的,兼顾军事战略层次。换句话说,这里主要评论的是战将,有时涉及战术和军事战略层次,但不包括国家战略或曰大战略层次。象朱可夫、麦克阿瑟这样的名将,二战中的军事实践既包括战场指挥,也有战略指导,这是包括在内的,但象尼米兹、艾森豪威尔,甚至马歇尔、布鲁克这些将领,不负责战场指挥,他们的军事实践几乎完全是军事战略层次,还涉及到大战略层次,所以本文并不评论。否则如果包括安东诺夫、马歇尔、哈尔德的话,那么希特勒、斯大林、邱吉尔包不包括呢? 第二,我的初稿去年贴出来以后,不同意见最多的是关于麦克阿瑟和苏军将领的部分。关于麦克阿瑟,我不准备改变自己的看法,但是关于以朱可夫为代表的苏军将领的指挥艺术,我明白自己的评论可能有些偏见,虽然并不准备改变自己多年形成的看法,但是为了公正起见,附了不同的观点在后面。当时在华岳军事,SPK和杨将军都写长文指教过我,他们对苏军的看法和我有分歧,所以我把他们的精彩文章附后,以期给各位网友一个全面的视角。 第一人,最强中的最强--曼施泰因元帅与朱可夫元帅 "笑傲江湖"中任我行纵论天下武林,臧否人物,有"最佩服和最不佩服的三个半"之说,不但见解精到,豪气干云,而且提法新颖,因步其韵奉和,来评一评二战天下名将。 第一位是曼施泰因元帅。二次大战中德国名将如云,但我认为他的指挥才能是最全面,最出类拔萃的。曼施泰因出身军人世家,生父和养父都是德军少将,本身是总参谋部军官出身,在德军指挥参谋系统中受过完整的军事理论培养。在战前曾担任陆军总参谋部军需总监。(德军各级参谋部的军需总监 first quartermaster 实际上是负责作战的副参谋长,这是德国总参的传统)。

纵论二战诸名将 《纵论二战诸名将》

第一个奇迹是1941-1942年克里米亚战役。1941年底从北方集团军群第56装甲军军长升任南方集团军群第11集团军司令的曼施泰因,率军突破比列科普地峡进入克里米亚半岛,将苏联"滨海集团军"10万人围困在要塞港口塞瓦斯托波尔。苏军兵力与德军不相上下,而且占据大纵深的山岭要塞工事死守。海上苏军黑海舰队掌握着制海权,可以对德军在半岛上任何薄弱部位进行两栖进攻。这样的战役态势类似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处境。曼施泰因的优势是有加强的要塞攻城炮和制空权(负责空中支援的是第八航空军,军长里希特霍芬伯爵是德国空军第一战将,1943年晋升元帅)。经过冬季的准备之后,正当曼施泰因即将发起总攻击,苏军突然在曼施泰因背后的刻赤半岛登陆,而且登陆的是外高加索方面军全军,兵力数倍于德军。这时候曼施泰因处于屯兵坚城之下腹背受敌的绝境。但他立即以高速调兵面对刻赤半岛苏军,只冒险以少数兵力监视要塞,很快稳定局势。然后以一个漂亮的右路突破彻底歼灭兵力数倍于己的苏军,再回身突击塞瓦斯托波尔港。仅月余时间内用一个集团军,歼灭了苏军前后合围的一整个方面军又一个集团军,而且曼施泰因属下根本没有一个装甲师!整个克里米亚战役包括攻坚战,追击战,防御战,运动战各种作战样式,曼施泰因项项出众,从战役绝境中获得了一次奇迹般的胜利。他因此而获得陆军元帅军衔。要知道德军中以集团军司令身份获得元帅军衔的,除了法国战役有一批之外(克鲁格,库希勒,维茨勒本,莱歇瑙那批人),之后只有隆美尔和保罗斯(保罗斯情况特殊,不是因为战功,而是因为希特勒想叫他自杀)。 === 既然是佩服和不佩服,就完全是个人好恶,没有什么客观性。个人有自己的评价标准,没有对错之分。但是请不要误解,佩服的不一定就比不佩服的强,谁能说冲虚道长就强于左冷禅呢?至于这些名将在历史上的地位,正史有定评,无需我们操心。 我在文中第三位不佩服的,跟古德里安对应的位置,我空缺了。因为我实在找不出其它的将领,值得我整个地"不佩服一下"。我曾经考虑过德国海军的邓尼茨,美国的布莱德雷和史迪威,甚至日本的山下奉文,英国的亚历山大,但要么觉得资料不足,还没有形成太鲜明的看法,要么觉得他们的份量还不够和上述人比肩。宁缺毋滥,就此止步吧。

上一页 1 /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