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
![]() |
《特务037》
本书收录了石钟山的三部中篇小说《特务037》、《狗头金》和《残局》,书写了特定年代特殊人物的特别故事。《特务037》讲述少尉军官于守业解放前夕被国民党特工科任命为潜伏在陆城的特务,代号037,公开身份是小学教师,由此037这一代号就像魔咒一样伴随着于守业,开始了他这一生都要注定为之付出代价并最终迷失了自我的灰色的双面人生……《狗头金》则讲述了一群淘金者在意外得到一颗狗头金后人性发生错位的故事,一块狗头金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人性的善与恶……小说故事精彩好看,情节跌宕起伏,悬念层出不穷,结局出人意料,引人入胜,值得先睹为快。 特务037 引子 公元1949年春,陆城解放前夕。解放军四野的大军兵临城下,城外遍地是红色的旗帜,口号声、歌声一波又一波地传到城内。解放陆城的战斗一触即发。城里的百姓知道要打仗了,连夜扶老携幼,肩了全部家当,仓皇着往城外逃去。驻扎在陆城的国民党守军,在四野的部队还没出现时,就在陆城显然的位置打出了标语、口号——国军誓与陆城共存亡等。这不过是一句口号罢了,当四野的大军真的出现在际城郊外时,国军的气势只剩下那些标语在风雨中飘摇了。 城内的百姓一乱,守军也乱了。守军是有命令的,不许城里的百姓外逃,城里没了百姓,守军就是活靶子了,无论如何是守不住陆城的。 刚开始,守军还把想出城的百姓往回赶,后来出城的人多了,赶都赶不及了,许多无心恋战的士兵,把军服脱了,换上百姓的衣服,裹挟在出城的人流里,逃出了城外。那几日,陆城上下鸡犬不宁。 守军司令部也是一片狼藉的景象,文件该烧的烧了,该打包的也打了包,乱哄哄一片。昔日威严的指挥部,此时一副混乱的样子,溃退在所难免了。 司令部特工科中尉参谋于守业,就在这时被人带进了一间神秘的办公室。办化室并不神秘,只是司令部的一间普通办公室,而此次谈话的氛围是神秘的,门口有士兵持枪而立。特工科科长于守大亲自将于守业径直带到神秘的中统局上校面前。 于守大是于守业的哥哥,是中校科长。在中统局上校谈话前,于守业很想知道这次谈话的内容。于守大始终一字未提,只是说:一会儿你就知道了。 中统局的人找于守业谈话这还是第一次,特工科一直归中统局管辖,搜集情报,也盯梢自己的人,发现情况及时汇报,至于如何处置,由总统的人定。虽然是上下级的关系,但直截打交道的时候并不多,特工科只是中统局的耳目和喉舌。上校的表情很神秘,戴着深色的墨镜,和雪白的手套。 于守大带着于守业走进来时,上校只微微点了点头,又扬了扬手。于守大立正后,转身走了出去。 于守业盯着上校。上校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拿出一副委任状,推到于守业面前。于守业看清楚了,那是一份关于自己的委任状,上面写着委任于守业为陆城地区少将专员,陆城特别行动组组长。 血就是在那一瞬撞上头顶的,于守业感到眼前腥红一片。从中尉到少将,瞬间就完成了,二十七岁的于守业现在是少将专员了。他的脸先是红了,然后又白了,由红转白的过程中,他的头脑也清楚了。他明白,这是中统局的人开给他的一张支票,这张支票眼下是无法兑现的,解放大军攻城在即,少将专员将意味着守军撤走后,他要留下来坚守陆城,然后等待国军有朝一日收复失地;只有陆城收复了,他少将专员的身份才能得以验明证身。眼下,不管他愿意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委任,他都得服从,因为他是军人。他是怀着报效国家的心情入伍的。入伍前,他在南京上学,当时的哥哥于守大已经是军人了。南京失守后,哥哥的队伍撤退了,他就提出要跟哥哥一起走。在南京城外数月的抗战中,已经有许多青壮男女入伍从军。那是一场正义的战争,面对着日本侵略者,南京的军民可以说是同仇敌忾,和日本人展开了一场拉锯战。几个月下来,南京沦陷了。也就是在这几个月的战斗,唤醒了于守业沉睡在心底的正气,就在国军撤出南京城时,他毅然弃笔从军。 |
![]() |
《遍地鬼子:遍地英雄》
前言:关于故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作家的故乡,在他们的艺术生命里尤为重要。有人说,作家的代表作品往往与作家的故乡和童年有关,对这一观点我举双手赞成。 我的代表作品,以《父亲进城》为主的父亲系列小说,既写到了故乡又写到了童年,当然还与自己的家庭有关。写与故乡有关的小说,我会觉得委顺手,心里一直涌动着一种激动,这份激动支撑着我漫长的写作过程。当然我的灵感也与故乡有着,我试图通过不同题材、不同视角去写故乡,但总是觉得写得不够,写得不透,有许多话要说,这些话发同一张网,织成了一个又一个文学命题。这些命题,犹如一座座巨大的山峰,等着我一个又一个地去攀登,就像人的欲望,永远止境。 我发表作品的时间,应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写诗歌,写小说,在没成名之前,小说作品发表了有四百多万字。应该说,写小说圈里的人还是知道的;被更多的读者所知道,还是缘于小说《父亲进城》被改编成《激情燃烧的岁月》之后,当然还有后来的《军歌嘹亮》,也就是说,好多读者先知道了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后,才知道我的“父亲系列小说”的。于是就有许多人质询我,说我只能写父亲系列小说这样的题材。这样的质询当有失偏颇,我是在创作小说十几个年头之后才开始创作“父亲系列小说”的。在这之前,写过几百万字各式各样的小说,只不过“父亲系列小说”让我我名声更广泛一些而已。 在“父亲系列小说”之前,我创作过东北土匪系列小说,如《快枪手》《横赌》《老夫少妻》等等。《快枪手》被美国好莱坞导演霍林休斯金拍成了美国大片,只不过中国的观众还没有看到。我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长篇小说《东北往事》(《遍地鬼子》),应该是东北土匪系列小说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就小说的命题和故事,我在这里不想多说,读者看完这部小说会有自己的评判,我一直相信读者的眼力,他们是最公正的判官。 在这里我还要说一说我的东北故乡,我之所以把故乡称为东北,而不具体到某个省份,那是因为对关内的人来说,东北是同一个地域,把东三省的人统称为东北人。我的故乡从近代史开始,发生了许多轶事,大到改朝换代,小到平民土匪生活,这些都构成文学中的故事。我一直欣赏东北人的豪情和侠义,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头掉了碗大的疤,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仗义疏财,两肋插刀,颇有几分“春秋”精神。我为这种精神激动和自豪。这是我写作小说的一个母题,由这种母题诞生出了各色人等的生存状态。文学的最终目的是探寻最原始的那一部分,少伪饰,多真情,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打动人。 不仅如此,我的故乡和生存在那里的人们,也有着许多陋习和劣根上的东西,这些都是不能让人忍受的。两种人生存在一起,就有了两种极致,极致的结果是,东北容易出两种人,一种是大英雄,还有一种就是大汉奸。我在这里说的大汉奸,并不是指多大,而是指“奸”的程度。这两种人构成了东北人生存的世界,让人又爱又恨,结果就有些复杂,于是就有了生活和文学。 |
![]() |
《男左女右》
机关里的事,说奇它也不奇,机关里的人,说怪它也不怪,但这般的奇奇怪怪、怪怪奇奇,却总也说不完。好一个奈他何。本书是石钟山的“机关系列”小说集,收录了《男左女右》、《一位公务员的风流案》、《官道》等七部中短篇小说。这些作品一反大气魄、大背景,而选取了现代社会普通职员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表现小人物情感命运的曲折。用石钟山自己的话说“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部小说集,我不敢说写得多么成功,但我敢说,都是好读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理解和彻悟,我也试图融进人情的色泽,让小说从始至终充满了温情”。 【目录】 男左女右 ……………………………………………………………………………………… 1 (一) ………………………………………………………………………………………… 1 (二) ………………………………………………………………………………………… 2 一位公务员的风流案 ………………………………………………………………………… 3 官道 …………………………………………………………………………………………… 4 (一) ………………………………………………………………………………………… 4 (二) ………………………………………………………………………………………… 5 守望 …………………………………………………………………………………………… 6 绿色青春 ……………………………………………………………………………………… 7 无法潇洒 ……………………………………………………………………………………… 8 (一) ………………………………………………………………………………………… 8 (二) ………………………………………………………………………………………… 9 “非典”时期的爱情 ………………………………………………………………………… 10 〖群众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ISBN:7501430758 定价:18.00元〗 ·CATALOGUE· 男左女右 1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 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一个粗心的人。他感情细腻,并善于理解人,当初马萍和文君谈恋爱时,马萍就已经感受到了文君这一优点,并下决心嫁给文君,这一优点不能不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君之所以忽略了马萍的变化,重要的原因是这段时间,他正在和韦晓晴眉来眼去。韦晓晴是新分来的大学生,人很年轻,也漂亮,重要的是她很现代,许多新名词,处里的人都是先从她嘴里听说的,而后才慢慢普及起来。 文君已是三十出头的男人了,他大学毕业便来到了现在工作的这家机关。工资不是很高,但福利不错,他和马萍结婚不久,便分到了两居室的房子。在一般人眼里,这足够让人羡慕的了,最近又赶上房改,文君只交了几万元,那套两居室的房子便成为了他的私有财产。有许多在机关工作的人,都抱怨工资低,可真让他们离开机关,又没有一个人能下定决心,机关毕竟是机关,有着其他单位不能企及的优点。文君虽对现在的机关有些不满,但他又下不了决心离去。就这样过了一年又一年,日子平静得让文君生出了许多懒意。任何一个单位干久了,都会生出这种感觉的。有点像婚姻,久了免不了乏味,就会生出点事端。 文君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和韦晓晴有了事端的。文君和韦晓晴发展成为情人,完全是日久生情的产物。 文君见到韦晓晴第一眼时,眼睛亮了一下,精神也为之一振,这也没有什么,男人见到漂亮女人的反应差不多都这样。韦晓晴来机关上班那天,是处长老杜领着她来到办公室的。在这之前,处里的人都知道要来一个大学生。机关里每年都有人退休,又都会有新人补充进来,所以没人大惊小怪。韦晓晴的出现,让许多处里的男人眼睛都为之一亮,老杜就依次介绍,韦晓晴就逐一地冲人点头、微笑,并与之礼节性地握手,说一些请多关照的客气话。轮到处长老杜介绍文君时,文君只是礼节性地在椅子上欠了欠身体,她也没向他伸手,只是笑笑,点点头,算是打过招呼了。文君之所以没有向别人那样伸出手去,是因为他知道韦晓晴将会被老杜安排在自己对面的那张办公桌上。前不久,和文君坐对面的女老李退休了,韦晓晴就是来接替女老李的工作的。昨天,处长老杜还特意让文君把女老李用过的办公桌收拾一下。因此,韦晓晴成了文君最近的邻居,文君在心理上有了比别人更多的优越感,因此,文君只是礼节性地欠了欠身体,而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又是握手,又是点头的。 |
![]() |
《飞越盲区》
引言 认识石钟山是1990年,那时他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读书已半年有余。1990年,可以说是石钟山在文学上的发韧之年,在当年《十月》第二期发表了中篇小说《大风口》;《上海文学》第八期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处女作《兵舍三味》,这两部作品一经发表就受到了圈内人士的一致好评。《大风口》获得了两年一届的《十月》文学奖,《兵舍三味》获得了两年一届的《上海文学》小说奖,当然,在那一年里他还发表了许多小说。 石钟山的这一系列小说的发表,可以说在一段时间内,打开了沉寂多年的和平时期军旅文学创作上的缺口。有关“兵情、兵味、兵趣”的讨论也就此产生。和平时期的军旅文学究竟怎么写的问题,在石钟山这里既为自己、也为后继者找到了一种方法。他的这种“兵情、兵味、兵趣”的小说,在数十年后仍有部队的写作者在研究和模仿。 1990年的石钟山还不满26岁,一张娃娃脸,见人就笑,他的肩头扛着的是空军中尉的肩章。他解释说,中尉就是副连级。从1989年的9月到1991年的7月间,石钟山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了两年,发表中篇小说8部、短篇小说30余篇,后来他曾对我说,在军艺学习的两年间是他创作上的分水岭。 从前 往从前说,那时我还不认识他。听他自己介绍,他是1981年10月份入伍的,兵种是空军雷达部队,驻地是内蒙古的赤峰市。依我的想像,草原应该是如诗如画的,喝奶茶,吃手抓肉,有蒙古族少女唱着百灵鸟一样的歌。石钟山就叹气摇头,笑一笑道:那是你的想像。 石钟山当的是汽车兵,时不时地就要往边防连队跑一趟,去送给养或雷达器材什么的,草原就成了他惟一的路。冬天零下四十几度,每次出发时,他都要把部队发放的春夏秋冬的衣服全部穿在身上,还是冷。车是国产的解放牌卡车,门子关不严,又没暖风,驾驶室里只能靠发动机散发出的热量给予温暖。白雪茫茫的草原,没有路,有几辆车走过了,顺着车辙也就有了路。他说这都不可怕,怕就怕车坏在半路上,路况差,车况也差,不可能不发生毛病和故障,这下可就苦了兵车司机了。在零下四十几度的天气里,北风呼号,一个长得像雷锋的战士在前不着村、后不靠店的草原上抢修汽车,那情形可想而知。这是冬天,到了夏天,山青了,草绿了,日子却也并不好过,那成片的沼泽地、红柳林又成了兵车的拦路虎。车陷在里面,被搁个三两天的那是常事,野兽啁就那么虎视眈眈地注视着你。这些生活经历,无疑都成了石钟山创作的源泉,他的小说处女作《热的血》发表在《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九期。这篇小说就是以兵车司机的草原生活为背景创作的,那一年他十九岁。如果按他发表作品的时间来算,他应该是十七岁开始发表作品。那时他写诗,也写些散文,这些作品散见在《赤峰日报》 |
![]() |
《我的连队》
石钟山是一个优秀的故事讲述者,精于虚构的行家里手。其小说的情感故事和语言潜伏的幽默,在娓娓道来的叙述里让人忍俊不禁;其作品没有玄妙的架构,在字里行间有着肱股相连的东西让你一蹴而就。石钟山的写作能力十分惊人,出道以来创作的作品达500余万字,素有文坛“快刀手”之称。近年来石钟山的创作日臻成熟,题材多样,风格别具。他的中短篇小说常能“一仆多主”,同时作客多家刊物。本小说集精选了石钟山刊载于报刊杂志未结集出版的部分作品,包括《我的连队》、《女人的风景》、《二十世纪末的爱情》等多部中短篇小说。 【目录】 我的连队 ……………………………………………………………………………………… 1 (一) ………………………………………………………………………………………… 1 (二) ………………………………………………………………………………………… 2 女人的风景 …………………………………………………………………………………… 3 (一) ………………………………………………………………………………………… 4 (二) ………………………………………………………………………………………… 5 战友 …………………………………………………………………………………………… 6 二十世纪末的爱情 …………………………………………………………………………… 7 温柔的游戏 …………………………………………………………………………………… 8 新娘 …………………………………………………………………………………………… 9 幸福落体 ……………………………………………………………………………………… 10 ·CATALOGUE· 我的连队 1.王旺出院 王旺要出院了,早一天兵们就听说了。 王旺本应该还要住上两天院的,他提前出院是因为马指导员的爱人要来队里。其实马指导员的爱人来不来队,本来和王旺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因为王旺住院,马指导员的爱人来队就和王旺扯在一起了。 马指导员以前不是指导员,是机关里的干事,机关在另一座城市的郊区。马指导员当干事那会儿,爱人是来过队的,而且不止一次,有他们的孩子,三岁的小宝作证。马指导员来到这个连队后家属还是第一次来队,因为路线不熟,要在王旺住院的那座城市,是一座大城市,许多南来北往的火车都要在那里换乘。于是,指导员一个电话打到了医院,让王旺出院,先去火车站接上他的家属和孩子,再把他的家属带到连队,事情就是这样。 |
![]() |
《天下父母》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地下交通员杨铁汉受组织嘱托负责照料三个烈士遗孤并送往抗日根据地。然而地下党组织突然遭到破坏,杨铁汉与组织失去了联系。在丧失了经济支撑与依靠的情况下,照顾三个孩子的责任全部落在他的肩上。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日复一日期年复一年。杨铁汉不停地寻找着党组织和孩子的父母,生存的艰难,敌特的骚扰从未使他放弃过。战友的托付与父母的期望,也使他在两个家庭和两个女人之间面临艰难的抉择。这部小说是在一则新闻报道的基础上虚构创作完成的,通篇围绕着父母与孩子展开。全书跌宕起伏,场面宏大,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是石钟山近年来最倾注心力的一部全新大作。 【目录】 第一章 ………………………………………………………………………………………… 1 第二章 ………………………………………………………………………………………… 2 第三章 ………………………………………………………………………………………… 3 第四章 ………………………………………………………………………………………… 4 第五章 ………………………………………………………………………………………… 5 第六章 ………………………………………………………………………………………… 6 第七章 ………………………………………………………………………………………… 7 第八章 ………………………………………………………………………………………… 8 第九章 ………………………………………………………………………………………… 9 第十章 ………………………………………………………………………………………… 10 第十一章 ……………………………………………………………………………………… 11 第十二章 ……………………………………………………………………………………… 12 〖华艺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ISBN:7802520172 定价:22.00元〗 ·CATALOGUE· 第一章 1.生死相托 县大队和鬼子在刘家坎打了一场遭遇战,县大队就又有三个战士牺牲了。 杨铁汉的这个排,在这次战斗中牺牲了两个战友,魏大河那个排牺牲了一个。 县大队撤出战斗后,跑到了一个山坳里。 三个战士的遗体被埋在了山坳里。三座很新的坟,惊心动魄地矗立在那里。肖大队长和刘政委组织全大队的士兵,在三个战友的坟前立住了。 肖大队长哽着声音说:让我们向战友告别吧。说完,率先举起了手,向三座新坟敬礼。接着,所有的人也都举起了手,几十只扬起的手臂,像一只只飞起来的鸟。 那天晚上,县大队就在那个矗有三座坟头的山坳里歇息了。 此时,排长杨铁汉坐在一个战友的坟前,仿佛战友仍大睁着眼睛望向他,他的脊背就一阵冰凉。 杨铁汉卷了支烟,递给身旁的魏大河,又给自己卷了一支,两支烟头就在暗夜里一明一灭的。 杨铁汉和魏大河是一起参加县大队的,在参加县大队之前,两人并不认识。魏大河住在城里,开了间杂货铺,卖一些针头线脑和烟酒糖茶,后来就娶了老婆李彩凤。李彩凤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从东北逃荒过来的。逃过山海关时还是爹娘和哥一大家子,到了天津后,一家人就走散了,李彩凤一路找着爹娘就流落到了魏大河所在的县城。李彩凤那年刚满十八岁,一路上的饥寒交迫,再加上连惊带吓,当她走到魏大河家的杂货铺前,人就晕倒了。魏大河救了李彩凤,并收留了她。当时从东北逃荒出来的孤儿寡母不计其数,散落在冀中、冀北的城市和乡村,有的被好心人收留,有的另起炉灶过起了生活。 魏大河娶了李彩凤后,很快就有了儿子。当时全国上下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抗日高潮,魏大河便给刚出生的儿子,起了抗生这个名字。 后来,魏大河参加了县大队,县大队的抗日斗争,让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变得传奇、生动了起来。 最初,人们参加县大队凭的就是一腔热血,想着把鬼子赶出去,就可以过上太平的日子。有了太平日子,他们的生活也就有了奔头。可当他们参加了县大队后,才真切地意识到,抗日是一件持久的事。鬼子想长久地在中国驻扎下去,而抗日的力量则要彻底地把鬼子赶出中国,这就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有了这种势不两立的矛盾,便有了生生死死的战斗。 |
![]() |
《角儿》
山里红在没成角儿前叫春芍。 春芍在十六岁那一年终于成了角儿。 如果十里香不出那件事,山里红成角儿的梦还不知要做多少年。 结果就在那天晚上,二十岁的十里香出了那件事,十六岁的山里红便成了角儿。 那天晚上,北镇二人转戏班子在谢家大院唱大戏,大戏已经唱了三天了。这是谢家大院的喜庆日子,老当家的谢明东过世了,少当家的谢伯民从奉天赶回谢家屯来为自己的爹发丧。老当家的谢明东已经七十有五了,七十五岁的人过世,在方圆几十里也算是高寿了。高寿人过世,算是白喜。老当家的谢明东晚年得子生下了谢伯民,千顷地一棵苗。谢伯民无论如何也是谢家大院的继承人。老东家去了,少东家出山,这又是一喜。二喜相加,谢家大院的日子就非比寻常了。 少东家在奉天城里已有些年月了。十几岁便去奉天城里读书,读了几年书,识文断句不在话下,后来又鼓励爹,拿出些银两在奉天城内开了两家药房。在少东家没回到谢家屯之前,少东家谢伯民正顺风顺水地在奉天城内经营着药店的生意。谢伯民那年二十有二,可以说正春风得意。 老东家谢明东的过世,在少东家脸上看不出一丝半毫的忧伤。甚至还带着些喜色。少东家谢伯民穿长衫,戴礼帽,吸纸烟,手上的白金戒指明晃晃地照人眼睛。 少东家一进谢家大院,先看了停在院心的那口厚棺材,又让人掀了棺盖看了看爹的脸,爹的脸上也一丝一毫不见痛苦。谢伯民的一颗心就安了,他空空洞洞地冲谢家大院喊:爹呀你走好。儿要送你七天欢乐。 谢伯民空洞地喊完,就冲呆愣在那里的下人喊:还不快去请戏班子。 下人应了一声,便逃也似的去了。 北镇二人转戏班子,是方圆百里有了名气的,少东家要请戏班子,自然是要请最好的戏班子。北镇戏班子有两个名角,男的是牤子,女的就是十里香。先不说男的,就说十里香,今年芳龄二十,身材自然是要啥有啥,脸蛋自然也是眉清目秀,齿白唇红,最提劲的是那口好嗓子,往台上一站,那婉转之声带着些许的芬芳就能传出二里地去。只要小嘴一张,台下便是人山人海地叫好。 台子搭了,家伙响了。十里香和牤子两个角便使出浑身解数,一时间唱得昏天黑地,日月无光。谢家屯的男女老少算是开了眼了,这么有名的角儿,要在谢家大院唱上七天,天爷呀,这比过年还热闹。 |
![]() |
《战友》
刑侦队长李林做梦也没有想到,大风大浪都过来了,却在一条小阴沟里翻了船。 李林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抓获了贩毒嫌疑人老孟。老孟在山水贩毒网中只是一个小人物。但要一网打尽山水市这个贩毒网,老孟却是一个核心人物,据有关线索和公安局刑侦大队掌握的情报,老孟贩毒的年头足有十几年了。毒品刚刚流入到山水市时,老孟就是参加者,由最初的星星点点,最后织成了一张深不可测的网,有的网还是老孟亲手织的,他对山水市这张贩毒网可以说是了如指掌。老孟之所以没有成为山水市最大的毒枭,原因是老孟这个人不贪。人在江湖混久了,就知道了哪儿该贪,哪不该贪。贩毒的人知道自己的下场,那是脑袋别在腰带上在做这件事,人就精明得很。精明的老孟知道生命比任何东西都金贵,贩毒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过上好日子,命都没有了,还谈什么好日子。因此,老孟是明白生命和欲望的辩证法的。老孟没有做大毒枭的原因就是想把自己隐藏起来,藏得越深越好,一年出手干上那么两次,几年的花销就都有了。但他对山水市道上的事太清楚了,今天谁进了多少货,又出了多少货,货源是哪条道上的,他一清二楚,有许多新入道的人,都要来他这里拜码头。每次有拜码头的人来,他总是不显山不露水的,有时他会抽一些头。纵横交错的这张网,织成了十几个团伙。这些团伙的头目隔三差五都会向老孟进贡,老孟也不客气,进贡就收,然后说些含糊其辞的话,让人听了愈发地分不清南北,不知深浅。刚开始也有人不买老孟的账,那是些刚到山水市来混的人,这些人不给老孟进贡或者抽头,老孟也不说什么,只是笑一笑。保准不出半年,这些新手在山水市肯定翻车,只要有一个人被捕进去了,剩下的人肯定各奔东西保命去了。 |
![]() |
《夏日机关》
黄姗的第一封信 几个月前,黄姗终于走出了国门。其实她走出国门和她自己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是因为她的丈夫小王有了公派一年的机会,于是,她便随丈夫去了远在万里之外的英国。这样的机会对许多人来说并不是很多,于是就显得弥足珍贵。早在黄姗的丈夫刚有了要出去进修的消息,她便开始活动了,她不是为丈夫活动,而是为了自己,为了让自己能够顺利地出去。那一阵子。机关所有认识黄姗的人都知道黄姗要出国了,就是不认识她的人,也在纷纷打听黄姗是何许人。那些日子,许多认识不认识黄姗的人,都找各种借口来到信息处,一睹即将出国的黄姗的风采。那些日子黄姗成了机关里的名人。黄姗在那些日子里也显得异常活跃,在办公室里都能看见黄姗穿戴齐整、花枝招展的身影,她对自己目光中所触及到的人和物都充满了同情和关怀。那些日子她是那么的温柔和大度,她不再与人计较任何什么,也就是说,什么都没有什么了。能随丈夫去一年大不列颠让黄姗变了一个人似的。她不管见到的人熟悉还是不太熟悉,都一律和那些人道别,仿佛她这一走就永远不再回来了,永别的情景让人难忘。 最后黄姗终于办好了停薪留职的手续,并且终于坐上了飞往大不列颠的航班,飞向了万里之外。把同情和关怀的目光也一同带到了万里之外的大不列颠。她只能在万里之遥的英国把同情与关怀变成英特网上的一封短信寄给那些仍水深火热的同事们。于是就有了黄姗的第一封信。 宇泓: 你好! 我来到英国已经一个星期了,我这里一切都很好,小王已经开学了,我主要是学英语。来到英国这几天,感触最深的是这里和国内真是不一样。这里的天空是那么的蓝,物质是那么的丰富。就是那些走在街上的小伙子,个个都是那么帅气,干什么都是手脚麻利。这里真是很好呀。 宇泓,你要是有机会出国就来英国吧,这里真是不一样呀。机关还是老样子吧?不知为什么,我现在是一身轻松,完全没了在机关时的那种碌碌无为。原来是看什么都不顺眼,一到了这里就没了那种感觉,真是太好了。我有时间还会给你们写信的,把这里的一切告诉你们。我要到楼下的自选市场去买几样好给小王做晚饭,就说到这里吧。希望你们也经常给我写信。 别忘了给处里的老姜老洪老李小梧小界带好。 祝你们快乐平安! 远在英国的黄姗 宇泓女士 宇泓女士看完黄姗的信,满脸通红,谁也不知道她为什么要满脸通红,两眼也是水汪汪的,像是要哭出来的样子。看完信后,她就坐回到自己的座位前,有一搭没一搭地在翻一本书,其他人都围在电脑前惊惊怪怪地看黄姗的信。老洪和老李最先走回到自己的办公桌前,他们什么也没说,老洪先叹了口气,接下来老李也叹了口气。谁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叹气。叹完气后,他们就各自坐下了,然后就是雷打不动地翻桌上的那几张报纸,那是昨天他们都已看过的报纸,今天的新报纸还没有来,他们就只能看昨天的旧报了。 宇泓是一个三十出头的女人,长相说不上好看也说不上难看,经常爱激动,一激动就脸红。黄姗没走时,在信息处,两人的关系最好,说是关系好,其实就是两人在一起时话还多一些,因为宇泓这个女人没什么朋友,在这种情况下,黄姗的存在对她来说,显得就很重要。黄姗说走就走了,她就有些孤独,没有人爱和她说话。这种状态已经很久了。几年前宇泓这女人还是名职工,在这个局里干一些杂事,那时她已经结婚了,丈夫就是现在这位下岗的技术员。那时丈夫正满怀信心地想成为工厂里的工程师,正当丈夫为远大理想而努力时,工厂改革减员,丈夫就下岗了。当然这都是后话了。当职工的宇泓看着身边的人都是国家干部,她就有些急,这种心情可以理解。都是八小时上班,自己觉得也并没有比别人少干,别人却是干部自己是职工,工资少不说,还有许多不公平的待遇。比较失落的宇泓女士,不知是从哪一天,就和冯副局长有些说不清楚。其实这种不清楚只是人们的感觉,谁也没有看见什么,更没有抓到什么。冯副局长是几年前从部队上转业到局里来的,转业之前就是师级干部,据说是因为作风问题而被处理转业的。这也是听说,但有一点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冯副局长的老婆是自杀死的。自杀的原因是,冯副局长,那时还是冯师长一直和老婆感情不和,闹了许多年的离婚,老婆是他从农村带到部队里来的。老婆还在农村时,两人就闹得不可开交,后来老婆提出,如果让她随军就同意离婚,结果是随了军也没离成。再后来老婆就自杀了,自杀之后,老冯就转业了。人们就相传,老冯是因为作风问题才转的业。 宇泓和老冯不清白,自然也是人们的猜测。原因是那一阵子,宇泓经常往老冯的办公室跑。老冯没事时也很愿意找宇泓说话,那时宇泓刚结婚不久,还年轻。又过了不久,宇泓就参加了市里的党校学习。这是老冯亲自推荐的,这事大家都知道。党校学习之后,宇泓就转干了,来到了老冯分管的信息处。 ========== 那天晚上,老洪回机关去取一盘教学气功的录音带,这是周五老李帮他录的,下班时他忘记了,没有拿回来。他们说好了周日早晨要在一起学气功,所以那天晚上老洪回到办公室拿录音带,结果就看见老姜和宇泓两人的身体都压在沙发上,那是老姜里间办公室的沙发,两人谁也没想到这时办公室会来人,所以里间的门并没有关。结果老洪就看到了那一幕。 老洪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看到眼前这样的景象,他叫了一声。他叫的是什么,他自己也记不清,总之他叫了一声之后,也没顾得拿录音带,调头就跑出了办公室,连门也没来得及关上。 周一,人们刚一上班,机关里的人都知道老姜出事了。 那天早晨,老姜早早地就来到了机关,他把自己关在了里间。按理说,机关出了这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现在谁也不会为了男女的事而怎么着,顶多就是把当事人调开,以前机关也发生过这样的事,大家说一阵也就过去了。 这次却不同往常,周一刚上班,宇泓这个女人就跑到了局长那里,她一边哭一边说老姜强奸了她。 这样一来,事情就复杂了。通奸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强奸就不一样了。那就是说,老姜色胆包天,太不是个东西了。老姜就真的出事了。 老洪的出现,彻底粉碎了宇泓的梦想。她本想和老姜有了这种关系会加固她理想的实现的系数。人们都说吃了人家的嘴短,她和老姜都那个了,老姜还能不为自己办事吗?她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她知道自已活得很不轻松,作为一个女人没有什么可奉献的了,有的只是自己的身体。她也从老姜的目光中看到了这种渴望,于是她将计就计了。她委身于老姜并不是心甘情愿,她只想渡过眼前的难关。没想到的是,难关还没有过去,事情就变成了这样。 她想了一天,这件事情一定会传出去,到那时,她不说什么,老姜也不会说什么,那样的话,大家都会知道她是什么样一个女人了,到那时,机关的风吹草动,第一个轮到的就会是她。老姜那时还敢为自己说话么?到那时,就怕老姜自己也自身难保了。想到这里,她只能做最后的一搏了,于是,周一刚上班,她就跑到了局长办公室,这样一来,事情就真的大发了。 宇泓要死要活的,在事情没有搞清楚前,领导只能安慰宇泓。那一天人们看见宇泓像一个真正的受害者,她脸色苍白,披头散发,又哭又闹。于是机关也就乱了。 那天下午,机关保卫处的人陪着派出所的人一起把老姜带走了。老姜这一走,老洪老李等人,真的觉得事情闹大了,于是老洪用哭声冲被带出去的老姜说:小姜呀,我真的不是故意的呀! 老姜木着表情,谁也没看就被带出了办公室。 几天以后,老姜又被放了出来,原因是强奸的理由不成立。 出来之后的老姜,暂时被免去了处长职务,仍在信息处上班。 在这些天里,宇泓一直没有来上班。下岗的丈夫小吴来过一次,他为自己的女人收拾办公室里的东西。他也是谁也不看,收拾完就走了。老洪还想冲小吴说点什么,被老李用目光制止了,于是老洪就什么也没说,神情复杂地望着小吴走了出去。 老姜回来之后,他一句话也没说,人们一早看到他走进自已的办公室,直到下班了,还不见他走出来。每天差不多都这样。直到有一天,他不再走进自己的办公室了,而是一遍遍冲人们说:我老姜可是清白了一辈子了,你们说人怎么就犯了这事? 没人知道他为什么就犯了这事,大家就都不知说什么好,只是看着他。这一看就看出了问题,老姜已不是以前的老姜了,他的胡子已经很长了,一双眼睛也是直直地望人。说完这些,他先是大哭,然后又是大笑,笑过了就说自己如何一世清白。 又没过几天,老姜住院了,他是被人们送到了精神病医院。 |
上一页 | 1 / 1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