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鸡汤》
马丁?布伯(Martin Buber)说:所有事物都在相遇。你与我会相遇,你与疑惑会相遇,你与命运会相遇,你与神会相遇。只要你足够诚实,所有秘密都会显现出来。
对话是相遇的最常用手段。一段有所触动的对话,会使相遇的两者基因重组。
一年来,我日益相信马丁?布伯是对的。2002年,我想把专栏由副业转为主业,为自己赚取足够多的时间与足够平静的空间,我必须做出转变,我原来的专栏都是以“我”为主,我喜欢什么文字、我喜欢什么叙述、我喜欢什么暗示,就写什么,与别人没什么关系,这很容易让我厌倦,这样写下去意味着我很快要重新去找工作了。
一个不会让我厌倦,也不会让读者那么快厌倦的专栏模式,我得找到。花了大半年时间,才忽然发现,这个专栏模式早就存在,那就是问答专栏,几乎在全世界大多数媒体上找得到。原来在媒体工作时,一项重要的娱乐就是三两个人拿着滥情、虚伪的问答专栏来寻开心。可纵使有这么多嘲笑,问答专栏都能长久生存,这说明它具有充满活力的内核,那就是,它是建立在“你—我”关系上的文体,契合了马丁?布伯所描述的人的存在模式之一。每个人都愿意以“对话”的方式相遇,是这种本能保证了问答专栏的广泛存在。
当然,我不希望别人拿着我的文章来寻开心,虚假的论述已经太多,并不需要我去增加它们的势力;所以,我为这种“对话”划的底线是诚实,我要说出我对你、对他、对事件的真正想法,我为自己设定的摹本是这段问答:
“马利亚就拿着一斤极贵的真哪哒香膏抹耶稣的脚,又用自己的头发去擦,屋里就满了膏的香气。有一门徒,就是那将要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说:‘这香膏为什么不卖三十两银子周济穷人呢?’……耶稣说:‘由她吧,她是为我安葬之日存留的。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只是你们不常有我。’”
这其中有一个奇异的事件,有一句自认为正确的疑问,有出乎意料的回答。最重要的是,这个回答只是出于本心,并不害怕在真相出现之前得罪穷人。犹大的“穷人”概念是一种人云亦云,是一种道德强迫,是一种自我催眠,是一种自恋自大,是一种流行的欺骗。虽然犹大的“穷人”战术大量存在于我们现实的“对话”与“相遇”当中,但我并不想在我的文章中运用它,我愿意诚实一些,这样,我们的对话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共识:有些自高者并不配那么高,有一些自卑者却可以富有尊严。
1、我愿我是一只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