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应泰
![]() |
《破译宋美龄长寿密码》
1897年3月20日出生在上海的宋美龄女士,于2003年10月23日—— 一个秋日的黄昏,悄然病殁在美国东部城市纽约曼哈顿东区的一幢公寓里。 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传奇性人物,一生整整度过了106个漫长春秋。宋美龄溘然长逝以后,有人称她身后写就的是美丽、聪明和权力;但是,也有人关注的并不是宋美龄生前手中是否握有权力,也不是她的容貌的美丽与聪明才智,关注的乃是她的身体状况。读者关心的是宋美龄为什么能顽强地横跨三个世纪,像她这样一个因参政而劳心的传奇人物,为什么能成为少见的长寿之星?对此甚至连宋美龄自己也不禁发出不可思议的惊叹:“上帝为什么让我活得这么久呢?” 如果翻开宋美龄的历史,就会发现这位在中国政治风浪中走过来的长寿女性,早在1927年决定与政治强人蒋介石结合之前,就已经把自己的养生长寿纳入了日后将要步入的漫长人生。一般女性绝对不会在嫁给政治性人物的同时,出于身体保养需要而提出牺牲女人的生育权。但是,宋美龄却把这一要求作为她嫁给蒋介石的三个条件之一,这恐怕在古今中外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从前对宋美龄嫁蒋之后始终不能生育一事,坊间和传媒曾经曝出种种猜测的谣传。有人称宋美龄婚后没有子嗣,是她本人不具有生育的能力;也有人说宋美龄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不幸受伤( 指上海的“八一三抗战”,宋美龄前往前线慰问伤员时翻车受伤 ),从此后她不再有生育的能力;还有人说宋美龄婚后不生育是她从小皈依基督教所致。总之,说法种种,莫衷一是。 但是,经过对相关史料的查证,宋美龄嫁蒋以后的无意生育,都彻底否定了上述种种推测,原因是1927年宋美龄就和蒋介石有过一个“约法三章”。而且这“约法三章”的提出者,不是别人,恰恰就是宋美龄本人。 我们不难发现,宋美龄的婚前约定,与中国其他政治人物婚前的“约法三章”截然不同。在一般的情势下,政治人物的“约法三章”,内容大多都与政治紧密相关,甚至可以视为夫妻双方对政治不可逾越的守则。然而,宋美龄和蒋介石的约定则有天壤之别,政治仅仅作为“约法”中的第三条,属于次要地位;而前两条则与政治无关。其中一是宋美龄对宗教信仰的要求;二是为着宋美龄婚后无意生育和抚养蒋氏子嗣所确定的条款。引人注目的是,她在这一约定中明确指出,“为着生命与健康的需要”。这就充分地说明,宋美龄至少从那时起就已经注意到,婚姻生活与她生命及健康之间的关系。这是在当时封建社会的环境下,所有待嫁女性难以提出的一种额外要求。宋美龄此举不仅打破了旧中国数千年来所延续的“三从四德”封建传统,同时也彰显出女性独立人格与“健康第一”的特殊要求。出于政治的目的,决定迎娶宋美龄为妻的蒋介石,对此居然毫不犹豫地表示赞同,这也同样让世人不可思议。 悠悠数十年的婚姻结束了,蒋介石先她而去,但宋美龄竟然活过了百年华诞。她的健康,她的长寿,一度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和猜测不已的话题。特别是当宋美龄终于在睡梦中走完了她漫漫人生的时候,有关她长寿的猜测就变得更加匪夷所思。 宋美龄在美国溘然长逝的翌日——10月24日中午12点左右,她的遗体在亲友和保安警卫们的护送之下,缓缓移出了她生前的最后一处居所——纽约曼哈顿东城“葛莱西”公寓的大门,然后被送上一辆等候在大门前的灵车。 |
![]() |
《《大鳄张俊以》》
2002年11月21日,媒体忽然传出一个爆炸性新闻,《成都商报》在该报显著位置刊登了记者于飞发自北京的消息:《“词坛怪才”张俊以涉嫌诈骗被拘留》。? 消息称:? 今年9月底,北京传出了“词坛怪才”张俊以被拘捕的消息,10月初,这个消息已经在北京娱乐圈广泛流传。记者终于在11月17日从北京市公安局权威人士处获得确认,张俊以涉嫌诈骗,目前已经被拘留∮肘位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只是在隔离审查阶段,由于属于重大保密范围,不方便透露具体情况。等事情查清楚之后,我们这边有了定论,会告诉大家的。”记者向他打听关押的情况,他表示不能透露。? 记者从消息人士处得知,中央电视台目前已向该台各部门发出正式通知,要求各部门以后的节目中不得再出现任何有关张俊以的文字和图像。?? B?《北京娱乐信报》震动京华。? 《北京娱乐信报》消息称:? 据11月17日《21世纪环球报道——明星周刊》报道,素有“词坛怪才”之称的张俊以,目前已被北京公安机关拘留,案情处于隔离审查阶段。消息传出,各报纷纷跟进,《江南时报》、《天府早报》、《华西都市报》、《西安晚报》、《武汉晨报》……分别采访了张俊以的前任女友、少年同窗、朋友、音乐人,矛头所指,涉嫌巨额诈骗,但这一说法并未得到有关部门的证实。? 张俊以,吉林辽源人,近年来圈内备受关注的音乐人。他有一长串的头衔——“中国慈善总会副会长”“全国著名的优秀青年企业家”“国际上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和诗人”“著名的音乐策划制作人”,中国健康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打击假冒伪劣犯罪专项基金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他为人所熟知的身份是词作家和大型晚会的著名策划人。?? C?网上文章,硝烟四起。? 和报刊群起报道张俊以被拘捕的消息同时,国内网上也刊发了大量有关张俊以被拘的文稿。其中有一位署名“国卫”的作者在网上发表题为《堵在“东窗事发”之前》的文章,这样描图张俊以事件后的娱乐圈:? 今年娱乐圈的猛料贡献是巨大的,陈宝莲上海自杀、刘晓庆涉税被捕、高枫突然病死、谢霆锋撞车顶包、苏永康吸食摇头丸、红豆猥亵男孩、赵安巨额受贿,本以为临近年底,该清静两天,却不料,前来赶场的竟是:词坛怪才、慈善家、笑面人张俊以。? 有道是,娱乐圈的人不是人尖子就是人渣子,其实有人尖子就有人渣子,这很正常。但眼瞅着,一个个的人尖子,一转眼就变成了人渣子,昨天还笑眯眯地闪现在各媒体之间,今天竟音信全无,过两天,小道消息四起,再过几天公安机关出面证实,这就不正常了。? ============ 张俊以究竟因为何种罪行遭到警方的拘留,我们目前还无法知道。也许他是因为上述说法中的一种,也许他是涉嫌了上述三种罪名而被拘。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张俊以是犯了罪。他究竟会不会像有些传媒中所说的那样诈骗数额巨大,甚至可能会被判处极刑,现在还不得而知。目前由于公安机关尚未正式对外界公布他的案情,任何说法还只能是猜测。然而,一个不容置辩的事实却严峻地摆在那些熟悉张俊以和不熟悉张俊以的观众面前,那就是他——一度被人称之为“词坛怪才”的张俊以,毕竟是从显赫的人生峰巅跌落下来,这一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无情的。? 张俊以在从辉煌走入低谷之前,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 远离了阳光的问候? 拒绝了月光的挽留? 失去的时候蓦然回首? 才发现身边的拥有已悄悄溜走?? 拉紧了名利的双手? 走进了世俗的烦扰? 不快乐的时候寻找着理由? 才发现单程的车票已无法回头?? 花开花落是季节的脚步? 背离了选择是一种痛苦? 轻轻松松是生活的节奏? 过高的奢求是一种错误?? 能不能用简单去面对生活? 让一颗平常心恢复它本来的面目? 能不能用简单去面对世界? 让一个自然回归到生命的最初?? 张俊以的结局令人深思。应该承认,张俊以决不是一个没有才华的人,他确是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辽河诗童,逐渐变成了一个红遍北京的“词坛怪才”。用有些人在张俊以出事后的评价是:“他闹得太过格了。”这使人不能不想起两句中外哲人的名言。? 第一句是:“势到八九分即已,如张弓然,过满则折。——《宋?朱熹》”;? 第二句是:“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法国?巴尔扎克》”? 也许有人说,张俊以在京城能够如此呼风唤雨,自然他就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然而在我们看来,他却是一个弱者——一个思想意识上并不强健的弱者。不然,他就不会被胜利冲昏头脑,也就不会在飘飘然的状态中触犯了神圣的刑律! |
![]() |
《《李嘉诚家族传》》
1、重返家园:昔日逃难少年今日商海巨富 1983年的元宵灯节。 对位于广东与福建两省交界处的潮州,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盛大节日。这一天清早,灰蒙蒙的天空就飘起了细密的雨丝,正所谓“正月十五云遮月”。然而潮州虽然不见瑞雪降临,却下起了纷纷扬扬的细雨。这时春节的年味尚未消除,春雨贵如油,朦胧的细雨显然为古老潮州平添了喜气。值得记上一笔的是,就在这一天,潮州古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此人前一天就从香港启德机场搭航班机抵达了广州,今天清晨才得以乘车驶进这座弥漫节日气氛的潮州。他就是著名香港大企业家李嘉诚! 出现在李嘉诚眼前的潮州古城宛若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墨画。坐在驶往新城区的轿车上,李嘉诚一眼就望见了路边那座有名的开元护国禅寺,他在北门街观海寺小学读书的时候,这里便是他每晚放学的归家之路。尤其是那巍峨挺拔的殿阁,唐代保存迄今的碧绿琉璃瓦和古寺四周蜿蜒的红墙,都让暮年归乡的李嘉诚感到亲切与动情。 他清楚地记得,就在两年前的春天,也是飘着霏霏细雨的二月,李嘉诚为让母亲李庄碧琴多年的夙愿变成现实,他决定出资二百万元对这座可与北京白云观媲美的开元护国禅寺进行一次大修。庄太夫人早年在潮州生活时,开元护国禅寺就是她逢年遇节进香许愿的佛门圣地。自庄太夫人从潮州来到香港以后,她老人家无时不怀念这里早年繁盛的香火,还有那座保留美好回忆的古建筑——雕梁画栋、碧瓦参差的观音阁。只是近年庄太夫人听闻历经数十年风雨的侵袭,在她心中曾是一片灿烂如锦的开元寺古建筑群,如今廊柱殿阁多已彩釉斑驳,对此她常情难自禁地发出声声叹息。于是,李嘉诚决定出资重修古刹。 这一天,当李嘉诚重返潮州时,儿时那座金碧辉煌的寺院又再一次重现眼前。 李嘉诚这次重返潮州,是自1978年首次从香港回内地参访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旅程。李嘉诚第一次回内地,是当年的9月下旬,当时他和夫人庄月明女士,应邀来到北京参加国庆29周年的庆祝观礼活动。庆祝活动结束以后,李嘉诚偕夫人庄月明就飞往他的故乡潮州,这也是阔别故乡38年后的他首次返乡。 图2 大约在1980年,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早春,李嘉诚听说他潮州虽然从建国以来医疗卫生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然而潮安县、潮州市两级医院的医疗设施仍然无法与先进地区相比,特别是潮州乡间缺医少药的落后局面,很让这位热心于慈善事业的香港长实集团主席倍感忧愁。每当从家乡传来因医疗设备的落后而发生不好的传闻时,李嘉诚都会联想到祖父早年在潮州因病故去的往事。应该为家乡做点什么了,他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毅然决定动用长实慈善基金的款项,斥资2200万元在潮州建起潮州市和潮安县两座具有现代化设施的医院。当时,潮州市和潮安县两级政府是多么希望这位投资人能够在百忙之中亲自为这两所医院的落成剪彩呀。可是,潮州的父母官们根本不了解李嘉诚不计名利的为人。早在他为潮州投下第一笔资金兴办善事时起,他就叮嘱相关人员:“此事不必张扬。”这表明他出资为潮州百姓建起的一批新式住宅,绝对不是为着个人的名利,而是出于对乡梓的一片深情。所以他早就暗暗给自己制定了约法三章:一不能以他李氏的姓名为出资兴建的项目命名;二不能亲自到场为自己投资的项目剪彩;三不允许他手下人以“长实集团”的名义出席各种项目落成庆典和其他庆祝仪式。 李嘉诚常常用这严格的“约法三章”多次婉拒来自家乡潮州的盛情相邀。然而地方官们岂能在没有出资人到场的情况下就为这两家医院召开庆祝仪式?就这样,本来一年前就可以举行的落成庆祝仪式,一直推到了翌年的春天。期间潮州的父母官多次以各种方式向他发出邀请。李嘉诚也数次婉拒,从秋天一直推迟到1983年的元宵佳节。终于,抵挡不住家乡人的一片热情,盛情难却,他破了自己的“约法三章”,他来了。 2、一世祖李明山:避饥馑,迁潮州 李嘉诚又来到过去魂牵梦绕的面线巷了。 这里是潮州北门街的中心,他记得自己少年时期就是在这条铺满大块青条石的小街上走过来的。而小巷深处那座早已破败的小院,如今已经不见了踪影。李嘉诚始终没有忘记那个曾经给他温暖也给他忧愁的家。幽静的院落里有一棵在秋天结满硕果的柿子树,几间青瓦参差,石墙为底的北屋,好象仍能隐隐飘出他熟悉的读书之声: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里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那是李嘉诚喜欢的《千家诗》。 数十年来李嘉诚生活在繁华的国际大都市香港,他身处冗繁商务,奔走于世界各地,可以说得上日理万机,但是,他始终不能淡忘儿时的往事。尤其潮州城内北门街,还有面线巷那座栽有桂树的幽静小院,以及祖父和前辈们留传下来的老屋。小院不仅是李氏祖宗传下的家产,同时也保留着让李嘉诚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他永远不会忘记先祖们当年的创业经历。尽管历史已如过往的云烟, ============= 李嘉诚曾多次受到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是他传奇一生中不能不提的大事。 李嘉诚第一次见到邓小平,是1984年12月29日,当时中英两国政府经过多时的商谈终于决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具有历史意义的《中英联合声明》,向世界表明中国和英国将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香港1997年回归祖国的问题。为了见证这一历史时刻,中国方面邀请101名香港著名人士组成的观礼团到北京参加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英两国总理签字仪式。李嘉诚就在中央政府的邀请之列,并在大会堂里受到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不过,这次李嘉诚虽然见到了他心仪多年的邓小平,毕竟是远距离的,他早就渴望单独面见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了。 李嘉诚虽然1940年随父母在抗战的烽火逼近广东省潮州时忍能离开故乡,一直到1978年才回到祖国内地,期间他远离内地长达38年之久,可是他无时无刻不心系祖国内地。特别是对于在“文革”中三起三落的邓小平心仪已久。早在内地的极左思潮影响香港时,李嘉诚就开始关注邓小平的起起落落。他认识到邓小平确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内地发生的日新月异巨变,在李嘉诚看来都与邓小平这位远见卓识的总设计师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1978年10月1日,当李嘉诚在香港收到中央政府邀请他参加香港国庆观礼团的大红请谏时,毅然决定飞往阔别多年的内地。当时李嘉诚在北京的观礼活动中亲眼见到邓小平在复出后拨乱反正的魄力。也为邓小平在十年浩劫后敢于狠抓经济的勇气所感动。正因为他看到了祖国突飞猛进的大好形势,所以李嘉诚才在北京观礼结束后,第一次回到了故里潮州。从那时开始他就积极在内地捐资办各种有利于国家的事业和慈善事业。他在受到邓小平接见前,已经在汕头投资办起了一所大学。这次李嘉诚就是在汕头大学主体建筑将要投入使用之时,亲往北京向邓小平所告汕大近况的。 其实,李嘉诚的名字邓小平也早就耳熟能详。早在“文革”前他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期间,就了解几位香港华人实业家的情况,其中较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中就有李嘉诚。“文革”中期邓小平第一次复出后,他一度代替生病的周总理主管国务院全面工作,也是在这一时期,他对港澳工商界的近况很感兴趣。荣毅仁也曾向邓小平汇报过李嘉诚的经商经历,从而他对李嘉诚爱国敬业的精神非常赞许。当得知贫寒出身的李嘉诚当年是以一家小小塑胶花厂主变成一位在香港举足轻重的房地产企业家时,邓小平对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有限公司产生了好感。所以在改革开放后当邓小平听说李嘉诚有意在广东境内兴建大学的消息时,对于报国情殷的李嘉诚此举并不感到意外。 李嘉诚在潮汕地区办学,也与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的鼓励不无关系。早在与潮汕地区教育界领导人确定投资办学的方案之前,李嘉诚就已从多种渠道获悉邓小平曾在一个公开的场合提及他的名字,那是1979年经荣毅仁的提名,李嘉诚刚被委任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不久,邓小平在廖承志副委员长的陪同下,接见泰国侨胞回国访问团的时候,对这个访华团与李嘉诚都有在广东潮汕地区投资办学的主张表示了积极的赞同。邓小平在谈话中提到香港企业家李嘉诚早有意在潮汕地区投资办学,语意中饱含赞许。李嘉诚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当即于翌年12月在庄世平、吴南生、蚁美厚等人的陪同下,亲往汕头考察办学地址,同时同意首次出资五千万港币作为修建汕头大学的启动资金,1983年12月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李嘉诚亲自来到汕头大学工地,出席奠基仪式。此后几年李嘉诚又陆续投资若干次,最后出资高达六亿八千万,直到把这所现代化的大学建成。 李嘉诚与邓小平的历史性会面,就起缘于他投资兴建的汕头大学。 自从1978年李嘉诚首次回到祖国内地以来,他开始在内地广泛投资。其中属于公益性的无偿投资项目也相当众多,例如他巨资在潮州兴建一万二千平方米的民宅供给贫困市民居住;投资二千多万修建潮安县医院和潮州市医院;捐资修筑韩江大桥等等,而李嘉诚在内地出资办学则还是第一次。 早从1978年开始,李嘉诚就考虑到内地教育事业的有待繁荣,特别当他看到广东地区有些教育尚待支持和开发,而广东的高等教育在他看来很难与不断腾飞的经济相互匹配。于是李嘉诚毅然决定捐一笔巨资在广东汕头兴建一所全日制大学。1981年春李嘉诚最后选定了汕头大学的校址——汕头市西北的桑浦山南麓。到了1986年5月,由李嘉诚捐资兴建的汕头大学一期工程已经胜利竣工。这时李嘉诚忽然考虑到汕大将来的师资问题。由于汕大特殊的地坦位置,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好与汕大现代化教学设施相媲美的优质师资力量,于是李嘉诚决定向北京的邓小平写信求助。他在致邓小平的信中表示,希望能看到汕头大学将来成为国内最优秀的高等院校之一。同时李嘉诚也希望邓小平能够在百忙之中对办好汕头大学“九鼎一言”,大力支持这所大学的师资力量早日配备齐整,以期在新生云集汕大之时,具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也同时进入课堂。李嘉诚如此爱国心愿理所当然会受到邓小平的格外重视。 就在李嘉诚的信寄往北京不久,新华社香港分社给他捎来了一个好消息,邓小平决定在北京会见李嘉诚。李嘉诚做梦也没有想到日理万机的邓小平,居然能在百忙之中亲自会见他,6月20日下午,当李嘉诚来到人民大会堂时,他发现正值北京酷暑盛夏的炎热时节,邓小平竟然身穿一件深蓝色的中山装,亲自迎候在会见大厅的门前。这让李嘉诚倍感振奋。当时已经82岁高龄的邓小平对李嘉诚多次捐款给内地办学和兴建各种公益事业的情况显然了若指掌。他嘉勉和表扬了李嘉诚爱国敬业、捐资办学的可贵精神。 据香港报界载文称:邓小平与李嘉诚会见时一见如故,而且“作为长江实业集团的舵手李嘉诚,与邓小平还有一点‘沾亲带故’,原来二人都是客家人的后裔。”同时,出乎李嘉诚意料的是,他与邓小平在彼此谈话中才知道,原来他与邓小平的生肖都同属“龙”。邓小平在听取李嘉诚的汇报以后赞许地表示:“创办汕头大学,这是一件大好事!”他又表示:“你资助教育事业,很值得赞赏,因为教育很需要支持。……汕头大学要办,就一定办好!” 李嘉诚却谦逊地说:“关于汕头大学的发展,是我最关心的问题。发展教育事业,对促进祖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非常重要,我愿意为此竭尽绵力。”李嘉诚还对邓小平说:“希望汕头大学能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更多更大的支持,把汕头大学办得更好更开放。”邓小平听了李嘉诚的意见以后,信心十足地说:“国家教委要关心和支持汕大。通过办好支持汕大这件事,来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办事效率。”邓小平还对李嘉诚资助汕头大学的义举提出新的建议,他说:“汕头大学应该办得更开放一些,办成国家的重点大学。” 接着,邓小平又叮嘱当时在座的有关方面负责人说:“在全国,要调一批好的教员到那里去,把汕大办好!”国家教委领导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很快就从全国各高校中选拔一些作风硬、教学质量高的优秀师资力量,火速前往广东汕头,支援李嘉诚先生创办的汕头大学。不久,一支精悍的高水平师资力量形成了,与此同时汕头大学也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沿海前哨,为正在起步发展的汕头特区平添了新的亮点。 香港报界对邓小平接见香港著名企业家李嘉诚反映强烈,各报和各大电视台纷纷报导邓小平与李嘉诚会见时的谈话。香港《大公报》载文称:“李嘉诚因办学而受到中共最高领导人的会见,无论在香港还是在内地都是一件不容忽视的大事。这表明中共最高领导人对李嘉诚多年捐资内地公益性慈善事业的一种肯定,也是所有香港企业界人士的光荣。李嘉诚捐资助学的美德将因受到邓小平的接见而载入史册。” |
上一页 | 1 / 1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