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阿尔明·冯·隆

希特勒的欧洲 《希特勒的欧洲》

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成立于1920年,是一个非官方的和非政治性的团体,旨在鼓励和促进国际问题的科学研究。按照皇家特许状的规定,本研究所不得就国际事务的任何方面发表意见。因此,本书所发表的见解并非研究所的见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第一编希特勒的欧洲的政治结构 克利夫顿?J?蔡尔德 第一章1939—1945年的德国 第一节巩固政治权力,为战争作准备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进攻波兰的时候,德国的权力实质上已经完全集中在国家社会党的手里。德国政治生活方面的许多“调整工作”实际上在国家社会党执政的头十二个月内已经完成了。根据1933年3月24日颁布的授权法——或者所谓“人民与国家保护法”,著名的领袖原则(纳粹党一开始就受它指导)代替了多数裁定的原则,立法的权力(大体上)已经由国会移交给了内阁,于是内阁在制订法律时可以不受宪法的条款和精神的拘束。根据1933年12月1日的“争取党与国家统一法”,纳粹党成为唯一的“国家观念的代表”,党和国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副元首和冲锋队(SA)的参谋长成为德国政府的成员,“以便使纳粹党和冲锋队的机构与政府机关之间保持密切的合作”。最后,按照1934年1月30日的“重建法”,中央集权制的过程(纳粹党有时候称它为“丰富集中”)已经达到这样的地步,以前各州(Lander)享有的全权、选举出来的议会和行政权力一律都被取消,州政府完全被置于中央政府之下。这样的中央集权制,无论是俾斯麦或是魏玛宪法的制订人,都未能理所当然地坚决贯彻到底,因为在1871年和1919年各州的地方情绪还很强烈。 12在地方机构改组完毕后,国家社会党便在最高部门进行权力集中,因为当希特勒向国外四下看望,寻求新的冒险场地时,他已打定主意只向最亲信的几个顾问透露自己的计划。所以,他逐步不让德国内阁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国家政策的讨论(当时,内阁中有一部分阁员对纳粹主义的忠诚是多少令人怀疑的),因此在1933年10月德国退出国际联盟以后,希特勒始终没有预先向内阁报告他打算采取的步骤,而到1938年2月4日以后,他干脆不让内阁召开会议了。同时,他还逐渐使内阁丧失了立法的权力,方法是让个别部长颁布法令,事先仅把该法令交给有关的其他部长过目。 由于德国内阁已经变得无关紧要,希特勒便着手(好象主要是在书面上)试行较为适合于应付国内或国际紧急情况的其他宪法形式。因此,1938年草拟了一项新的德国国防法,规定在发生战争时把职权集中在三个人手里:即德国行政工作的全权代表弗里克、经济方面的全权代表沙赫特(后来是丰克)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OKW)的长官凯特尔。这就是所谓“三人枢密院”。这个枢密院除了发布一些不重要的命令之外,事实上始终没有开过会,起过应有的作用。在进攻波兰前两天,希特勒将“三人枢密院”撤销,代之以“德国内阁国防委员会”。它是当时由戈林主持的德国国防委员会的一个“常设委员会”。这个有权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的机构,是特地为了“在当前国际紧张局势下”确保“行政与经济方面的统一指挥”而建立起来的。可是,这个内阁国防委员会象它的前身德国内阁一样,在战争的头几个月里就失去其审议的作用。事实上,在1939年12月以后,要说召开会议的话,那也是难得有的事。在那个日期以后,每当有法令要公布时,委员会的成员只不过用书面方式相互联系一下。结果是,甚至连通过“国防委员会”来管理这一概念最后也被逐步抛弃掉了,因此在战争的年代里,德13国不是象一般所想象的那样有一个相当正式的政府。事实上,从1940年以后,德国政府已经退化成为一种拜占庭式的朝廷,除希特勒本人掌握的权力外,其余的实权不是操在国家部长们手里,而是操在一小撮技术专家、官僚和纳粹党内的“实权派”诸如施佩尔、拉默斯和博尔曼这一类人的手里。 第二节希特勒与将领们

失去的世界帝国 《失去的世界帝国》

我从来没想到会翻译一部德国军事著作。多年来,象许多海军将官一样,我打算把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亲身经历写出来。结果,和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一样,我决定放弃这个打算。据说,已故的海军五星上将欧内斯特·金讲过,如果照他的意思办,关于太平洋战争的公报就只有一句话:“我们战胜了。”我的战争回忆录大约也可以简缩成这样:“我服过役。” 我从海军退休以后,当了一家海运工程公司的顾问。 一九六五年,我最近一次因公出差德国,我发现不管列哪儿,都看见书店橱窗里成堆地摆着一本小书,书名叫作《失去的世界帝国》,阿尔明·冯·隆将军著。我清楚地回忆起我在柏林美国大使馆任海军武官期间所认识的冯·隆将军。我见过他,和他攀谈过。我想,他也许参加过一次我妻子经常举行的晚宴。他那时在德国武装部队作战参谋部供职。他和大多数德国参谋人员一样,态度冷淡,难以接近。他身材矮胖,一只大鹰钩鼻子,几乎和犹太人差不多,恐怕他一定为此感到悲哀。当然,他的姓氏表明,他是个地地道道的普鲁士后裔。他声名显赫,我总想好好地了解他一下,但没能找到机会。 那时,我简直想都没想过有一天我竟会通过他的著作深知其人。 出于好奇,我买了一本他的书,发现内容非常吸引人,我就去拜访了出版商在慕尼黑的办事处,打听谁在美国出版过这本书。我得悉此书原来尚未译成英文。在我要返回美国时,我说动了出版商,获得了英文版的版权。我正打算从商界退休,这样,我想翻译这本书可能会减轻一些无事可做的痛苦。 《失去的世界帝国》是冯·隆将军在狱中写的厚厚两卷对战争的作战分析的摘要。他称这两卷书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陆、海、空战役》,他有十分充裕的写作时间,由于他在东线参与的战争罪行。他在纽伦堡被判处了二十年徒刑。这部详尽的技术性著作没有英文译本,而且我也怀疑今后会不会有。 冯·隆将军在叙述每一个主要战役之前,总是先写一个关于战略和政治背景的摘要。出版商在冯·隆死后,把这些简短的摘要抽出来,加以编纂,成了《失去的世界帝国》(我怀疑这位将军会同意用如此戏剧性的书名)。所以《失去的世界帝国》并非一部扎实的军事历史,而是出版商的一种投机取巧。它把冯·隆关于世界政治的全部主张都在一本小书里汇集起来,而删去了它们后面细致的军事分析。 无论如何,我认为这还是一本可读的、有趣的、也有价值的书。 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比较诚实。几乎所有德国的战争文学,对于屠杀犹太人、战争的责任以及希特勒对军队和人民的专权等等,都进行了粉饰。对于所有这些棘手的问题,冯·隆都心平气和地、坦率地写了出来。他打算在他平安地入土之前,不让这本书出版。(他真做到了。)所以与多数的德国军事作家不同,他既不想保住脑袋,也不想安慰胜利者。结果写成了一本揭露德国人对于希特勒发动的这场战争到底怎么想、可能仍然在这样想的书。 因此这是一个德国将军所作的力所能及的评论。冯·隆是一个有才能的作家,受到最优秀的英、法军事作家的很大影响,特别是戴高乐和丘吉尔。他的德文与其他大多数写军事题材的同胞相比,要易读得多。我希望我的译文至少能把这点表达出一部分。我本人的文风,是一辈子写美国海军报告形成的,不可避免地到处出现文理不通的现象,但我相信还不至于从实质上歪曲原文。我认为,这位作者如实地描述了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人:一个非常倔强和效能很高的战斗民族,并非一群愚蠢的虐待狂,也不是现在流行的娱乐节目中所丑化的那样一帮可笑的笨蛋。整整六年

上一页 1 /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