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里巴人

求医不如求己1 《求医不如求己1》

这是一本用手指和语言拯救了无数陷入苦海中人的书。 这是一本被广大老百姓强烈建议加入国家中小学课本或中老年保健操大纲的书。 对待自己的身体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疾病就是孩子的恶作剧,是孩子野性的一种宣泄,它是一种巨大的能量,完全可以转化为成长的动力,但我们总是敌视和恐惧这种能量,不惜耗费更多的能量来清除它。其实,一切治疗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激发患者的自愈潜能。我们每个人身上本来就百药齐全,都在经络穴位中翘首待选,只看医者和本人会不会用它了。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病初,下医治病重”,这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医者三境界。类似的话还有“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不过此为另一范畴,姑且不论。在此之外,从中里巴人的《求医不如求己》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医者的新三重境界。 “上医治未病”,作为最高境界,作者自是认同的,并提出“养生胜于治病”。作者说,许多人关注疾病,而不关注健康,于芸芸众生着忙于名利之今时,也是振聋发聩,发前人所未发。书中许多实用招数,比如“金鸡独立”、“推腹法”等即为日常养生之道,防病于未发之时,让人受益匪浅。

求医不如求己2 《求医不如求己2》

半年多前,中里先生请恩师谢阳谷教授对自己的旧作《求医不如求己》进行指点。谢教授现任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和北京中医协会会 长。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谢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医文化的普及和推广,致力于中医事业的发展和深化。读完《求医不如求己》,谢教授一时兴起,用毛笔小楷给中 里先生修书一封。值新作《求医不如求己2》出版之际,中里先生征得恩师的同意,将此信公诸于众,并以之为序。读者可以从信中感受到谢阳谷教授对中医事业的 深情以及对中里先生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普及中医的支持和鼓励。以下是信的正文: 认真读完你的《求医不 如求己》,心中不禁百感交集。作为从事中医管理几十年的专业工作者,我一直认为将祖先留下来的中医文化发扬光大是我们肩负的责任。但是近年来,中医存废之 争闹得沸沸扬扬,有些非专业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医进行了歪曲和断章取义,而专业领域的学者在传播中医文化时又多于学术化和理论化。百姓普遍认为中 医虽然疗效确切,但只能求助于中医大夫,自己很难触其玄机。《求医不如求己》不仅在中医思想的传承和延伸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突破;更以通俗易懂 和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出来,为在芸芸众生中普及中医基础知识和文化理念可谓贡献不小。 让中医更加贴近百姓是我多年来的夙愿。我愿意与你一道为达成这一夙愿,振兴祖国的中医事业而努力!

求医不如求己3 《求医不如求己3》

坐在桌边打字、写文章的感觉真好。好像是在写一封信,写给父母、妻子、儿子、朋友的一封信。说一说心里想说的话,也许不符合逻辑,也许不够严谨规范,也许不是被普遍认同的思想。但只是想聊聊天,想讲个故事,因为觉得亲切,觉得有话想说,就随意地说了。 有的朋友把我写的书当成了健康科普,或者是中医教材,我觉得这个使命太大,专业性太强,这不是我力所能及之事,起码不是我写作的初衷。 不知不觉地,自己竟成了畅销书作者和健康养生专家,这真是我始料未及的。也许大家对我的期望值太高,希望我能弘扬中医文化,倡导健康理念。但我只是想对大家说:每个人都是健康生活的实践者,都是自己的专家和权威。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充满自信,才是真正健康的开始。 有个患病的朋友对我说:我百分之百地相信您,您说我该怎么做吧,我全听您的。我没有告诉他具体要怎么做,只告诉他首先要相信自己。

求医不如求己全集 《求医不如求己全集》

对待身体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疾病的发生就好像被人触动了某个开关,运行了某段程序;而疾病的愈合好转则像身体内运行的另一套自救的程序。疾病的发生与痊愈,就在于这个程序能否正常启动,像电源开关一样简单,因此古人形象地称之为"病机"。 要相信人体有不可思议的自愈能力 如果用蛇来比喻西医的方法,虽略显刻毒,却也还算形象;用狗来形容中医的方法,多少有些偏爱的成分。当然,最好还是让猫做警醒者,毕竟它是老鼠的天敌。 人体有很强的自愈能力,这一点很多人都非常清楚;但当疾病真正光临我们的时候,我们又有谁会坚信它真能战胜敌人呢?其实你不相信它是明智的,因为它确实帮不了你。它就像是家里养的猫,本想用它来威慑老鼠,可它却趴在那里睡大觉;当老鼠光临的时候,它常常睡意正浓,通常都是老鼠把东西咬坏,最后竟去放胆扯它的胡须时,它老人家才会"喵"的大叫一声,将老鼠吓跑,可此时屋里已是满目疮痍,家什已被咬得残缺不全了。这样的猫,我们怎能信任它呢?但是不管怎样,猫是为老鼠而降生的,不用它,我们还能用谁呢?对,蛇是捕鼠高手,但往往没捕到老鼠却先把我们咬伤了;狗也可捕鼠,偶尔也会疯狂咬人,但通常还很安全。意地一带而过呢?很多人只喜欢从别人那里求得个偏方秘招,并视如珍宝,可《内经》中遍地黄金却无人捡拾。 说到这里,好学者会问,那该怎么调呢?我们最关心这个。其实,《内经》中也都说得非常具体了:"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这句话是说,肝是个大将军,每日运筹帷幄,制订周密的作战计划,胆则是一个刚直不阿的先锋官,随时准备采取行动。我们现代人的一大特点就是用脑过度,思虑太多,精神负担沉重,心理压力超载来的电话,说朋友有包裹送给我,我告诉对方我的地址,他们说马上送到。大约一个小时以后,我打开门,迎面的是一位身着职业裙装、怀抱一大捧红玫瑰的漂亮女孩,她说:"您是郑先生吧,这是您朋友送给您的花,请查收。"长气血之道。 2. 再也不怕风烛残年 我很理解老人的心情,让他看见了一丝萤光,他便希望能看到月亮。谁不渴望光明呢?更何况是风烛残年的老人?最怕眼前的黑暗,谁又知道那黑暗能有多久? 我的一简单,做起来却不易。想起先生几年前曾经说过一句话:"对于有些病而言,有时候吃药还不如读一本金庸的小说有效。"这里的"有些病",指的就是心病。 (Helen) 15. 脂肪肝可以渐渐地消失 从中医角度看,脂

上一页 1 /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