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周作人

周作人代表作品 《周作人代表作品》

〔翻译书目〕 玉虫缘(小说)美国爱伦坡著,1905 年,翔鸾出版社 红星佚史(小说)英国哈葛德·安特路朗著,与鲁迅合译,1907 年,商 务印书馆 域外小说集(一、二集)与鲁迅合纂译,1909 年,日本东京,神田印 刷所 炭画(小说)波兰显克微支著,1914 年,北京,文明书局 黄蔷薇(诗歌小品集)希腊等国作品,1925 年,北京,新潮社 希腊拟曲希腊海罗达斯·谛阿克列多斯著,1934 年,商务印书馆 俄罗斯民间故事英国培因编译,1952 年,香港,大公书局 阿里斯托芬喜剧集与罗念生合译,1954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希腊的神与英雄英国 H.D.劳斯著,1950 年,文化生活出版社 希腊女诗人萨波摘译英 ArtherWeigail 著《萨福传》,1951 年,上海 出版公司 乌克兰民间故事 1953 年,香港,大公书局 浮世澡堂日本式亭三马著,1955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伊索寓言希腊,1955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日本狂言选 1955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欧里庇德斯悲剧集(1—3 集)希腊古典文学,与他人合译,1958 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 希腊神话故事英国劳斯著,1956 年,天津人民出版社 石川啄木诗歌集日本,1962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古事记日本安万侣著,1963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平家物语(历史演义小说),与申非合译,1984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日本古代随笔选枕亭子,日本清少纳言著,1988 年 9 月,人民文学出 版社

知堂书话 《知堂书话》

行的多半变形。受了戏剧的影响,成为唱本(如《孟姜女》之类)。抒情的民歌有《子夜歌》等不少,但经文人收录的,都已大加修饰,成为文艺的出品,减少了科学上的价值了。“民间”这意义,本是指多数不文的民众;民歌中的情绪与事实,也便是这民众所感的情绪与所 知的事实,无非经少数人拈出,大家鉴定颁行罢了。所以民歌的特质,并不偏重在有精彩的技巧与思想,只要能真实表现民间的心情,便是纯粹的民歌。民歌在一方面原是民族的文学的初基,倘使技巧与思想上有精彩的所在,原是极好的事;但若生成 是拙笨的措词,粗俗的意思,也就无可奈何。我们称赞《子夜歌》,仍不能们,他不是叫你拿香泥塑一尊女菩萨,便叫你去数 天上的星,结果是筋疲力尽地住手,假如是聪明一点。冯君从中外文学里涵 养他的趣味,一面独自走他的路,这虽然寂寞一点,却是最确实的走法,我 希望他这样可以走到件事,与有没有是不相干的,所以这两种情形 直到现今还是并存,不,或者是对峙着。集团的美术之根据最初在于民族性 的嗜好,随后变为师门的传授,遂由硬化而生停滞,其价值几乎只存在技术 一点上了。 “文学则成为英语学者的枕中鸿宝,我却一点都感不到什么趣味:他只辑录实用的 条例,任意的解说一下,教属地的土人学活或者是适用的,但是在“文化教 育”(Liberaledu-cation)上的价值可以说几乎等于零了。 日本文法切 片,以苦酒五味淹食,不以灰汁则不成也。切作细丝,沸汤瀹过,五味调食, 状如水母丝。”黄本骥编《湖南方物志》卷三引《潇湘听雨录》云: 《益部方物略》,海芋高不过四五尺,叶似芋而有干。向见岣嵝峰寺僧样的不满, 我想这总比被麻醉损害了为好,虽然也已失了原来读书的乐趣。现在似乎未 便以老年自居,但总之已过了中年,与青年人的兴趣有点不同了,要求别的 好书看看也是应该,却极不容易。《诗经》特别是《国风》

欧洲文学史 《欧洲文学史》

欧洲文学史 编著: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我国人民在创造自己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一向善于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汉、唐、宋、元诸代,我国和亚洲许多国家,甚至和地中海沿岸地区,就有文化交流。明代中叶以后,我国和欧洲文化的接触更为频繁。外来文化的影响对我们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起过积极作用。 五四运动时期,一批新人物反对封建迷信和旧礼教,提倡科学和民主,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大量介绍外国有用的新知识,积极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俄罗斯的和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对于促进中国新文化和新文学的成长,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但是五四运动有着形式主义的缺点,许多人对外国文学缺乏鉴别能力和批判精神。后来在党的领导下,左翼文化阵线团结了广大文学工作者,在外国文学的介绍和研究方面作出了成绩,有助于推进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至于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学遗产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毛泽东同志在1940年撰写的《新民主主义论》里明确提出,对待外国文化的原则应该是“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随后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论联合政府》等文献里,又从不同方面涉及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并作了精辟阐发。他指出,拒绝继承和借鉴外国文化和文学,或者对外国文化和文学兼收并蓄,盲目搬用,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把外来的东西加以消化,批判地吸取其有益于中国革命的成分,“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大众”。三十多年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根据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指导原则,我们在介绍和研究欧洲文学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我国欧洲文学研究工作的基础,还是较为薄弱的,如何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正确总结欧洲文学的历史经验,以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还有待于我们继续努力。 这本《欧洲文学史》试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提供有关欧洲文学发展的基本知识,供高等学校文科使用,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一点基础...... 《底层》(1902)是最能代表高尔基戏剧风格的剧作之一。剧本描写城市下等旅店中一群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作者把流浪汉的生活实况搬上舞台,揭示了广大下层人民和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控诉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又通过游方僧鲁卡同其他流浪汉的冲突,批判了鲁卡的以宗教博爱为核心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者借潦倒的职员沙金的口指出,应该相信“人”的创造力量,但这些关于“人”的颂词里还缺乏明确的阶级观点。 这一时期,高尔基还写了《避暑客》(1905)、《太阳的孩子们》(1905)等剧本,来谴责脱离人民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在国外写成的《敌人》(1906),是高尔基最优秀的剧作之一。它描写工人群众反抗工厂主的斗争,在党的领导下迅速地由自发走上了自觉的道路。剧中的工人阶级代表辛佐夫是个有高度觉悟的布尔什维克,他把大批年老和年轻的工人团结成为一个战斗的集体。他们在罢工中坚持明确的政治目标,具有顽强的斗志,充满胜利的信心。虽然在剧本末尾,厂主在军警支持下把罢工暂时压了下去,但是全剧预示着,在觉悟了的工人阶级面前,资产阶级的统治将不会长久了。 在国外旅行期间,高尔基还写过两本政论集《我的访问记》(1906)和《在美国》(1906)。他用夸张讽刺手法描绘了欧美资本主义社会的畸形发展,揭露了殖民主义者、帝国主义者的残忍性和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虚伪性。他指出,纽约是“黄色魔鬼(指黄金)的城市”,“共和国大王”(指垄断资产阶级)控制着整个社会和政府,人民贫困、痛苦。他强调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早已丧失,曾经是欧洲大陆资产阶级革命策源地的“美丽的法兰西”也已衰老。从作品可以看到高尔基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猛烈批判。 《母亲》(1906)是高尔基最优秀的代表作,它描叙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和群众的觉醒过程,曾得到列宁的高度评价。列宁说,这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很多工人不自觉地、自发地参加了革命运动,现在他们读一读《母亲》,对自己会有很大的益处。”小说的素材取自1902年索尔莫伏镇工人示威游行事件,两个主人公是以这次示威的领导者之一、工人扎洛莫夫和他的母亲为原型的。小说第一部的开头叙述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区的生活,接着写老工人弗拉索夫的儿子巴维尔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领导下,和工人一道掀起了反对厂主额外剥削的“沼地戈比事件”。巴维尔和他的同志们被捕入狱后,他的母亲泥洛夫娜也参加了革命。广大工人群众在斗争中提高了觉悟,在五一国际劳动节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但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巴维尔再度被捕。第二部描写母亲毅然接替儿子,勇敢而沉着地担负起革命工作,革命运动的规模越来越大了。巴维尔利用法庭作讲坛,揭露敌人的罪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最后,母亲在车站散发儿子的法庭演说稿,革命的思想传播开去,预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胜利。 主人公巴维尔十六岁便挑起家庭生活重担,他像老一代工人那样,十分苦闷烦恼。但他生活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同革命者接触使他逐步懂得了工人痛苦的原因,唤醒了他的阶级意识。他参加秘密的读书小组,学习革命理论。对他的成长更有决定意义的是阶级斗争的实践。工厂主以治理沼地为名克扣工人的工资,引起广大工人不满。巴维尔在党的指示下,号召工人团结一致,举行罢工。罢工虽然没有组织起来,却使广大工人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同时也锻炼了巴维尔。他认识到这次失败是由于对工人发动不够,自己还不善于向群众“说明真理”。巴维尔的成长,表明俄国工人运动已从宣传革命理论进展到组织实际斗争。 巴维尔出狱后,和工人小组的同志们一起聚集力量,准备在五一节举行政治示威。母亲和他的女友担心他又要坐牢,劝他不要亲自拿红旗,但他把个人安危置于度外,以革命利益为重,坚持原来的决定,表现了高度的原则性。作者用颂歌的笔调描写了五一游行的群众场面,队伍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巨鸟,又像一个锋利的楔子。巴维尔高举着火样的红旗,走在楔形队伍的最前面,高呼“我们精神的故乡,社会民主工党万岁”,他像磁石一样吸引了游行群众和过路的行人,大家都跟着他高唱革命歌曲,向着敌人的刺刀冲去。作者通过这一场面的描写,烘托出一个勇敢、成熟、和群众有着血肉联系的工人阶级先锋的高大形象,把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写得有声有色。 在第二部里,巴维尔在狱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斗争,他的英雄气概大大鼓舞了同志们。在法庭上,他以新世界的主人、统治阶级的审判者的身份,发表了一篇光辉的演说。他运用马克思主义颠扑不破的真理,深刻揭露私有制度的罪恶,有力地论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必要和可能,宣告了资产阶级的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的必然胜利。他的演说是一篇向旧世界挑战的革命宣言。 巴维尔是一个由普通工人成长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作者在他身上倾注了自己的理想和革命热情,并通过他反映了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巴维尔作为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塑造的第一个无产阶级英雄人物,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母亲尼洛夫娜是这部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她不仅受到剥削阶级的压榨和宗教的精神奴役,而且受到夫权的压迫,养成一种胆怯、悲愁的性格。她起初把“社会主义者”想象为可怕的暴徒,但长期和革命者相处,看到他们都和善可亲,于是不知不觉变成了革命的同情者。儿子被捕后,她出于对儿子的热爱,主动参加了革命工作。她回忆自己过去的痛苦,认识到“有钱人”和人民是对立的,初步批判了自己的母爱情感的自私和狭小,开始关心别的同志。她觉得自己是个对革命有用的人,摆脱了狭隘的精神状态。五一游行时,她在群众高亢有力的歌声里,深深地感觉到工人阶级的力量、革命道路的漫长和艰险以及人民对革命胜利的信心。作者意味深长地作了这样的安排,正是在儿辈被抓去的地方,一个年老的新战士站出来了。 巴维尔再度被捕后,党让母亲迁居到革命知识分子尼古拉的家中。她投身到广阔的阶级斗争的天地里,给农民输送革命书籍和传单,开辟新的据点,进行革命鼓动。农村的革命实际鼓舞了她,同时也加强了她的阶级仇恨。她获得了新的信念,心胸日益开阔,自觉地把革命事业、战友和儿子三者融为一体,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革命工作,并对这种战斗的沸腾生活产生热爱,体验到战斗的愉快和幸福。 贫农出身的无产阶级革命者雷宾是小说着意塑造的另一个形象。他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但由于身上的狭隘的农民意识,又有民意党和机会主义者对他的影响,他起初不相信工人革命者和革命理论,只相信农民“自己的智慧”。他走着个人反抗的道路,不能不处处遭到失败。后来在党的争取和教育下,他认识到革命理论的巨大作用,迫切地要求巴维尔给他革命书籍。他在斗争实践中,终于接受了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走上社会主义革命的大道。 此外,小说还描写了一群革命知识分子的形象。 《母亲》是俄国无产阶级文学中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也是体现列宁的文学党性原则、实现文学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一部典型作品。但书中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安德列在工人们杀死沙皇密探后流露了人性论的观点,而作者却对他的脆弱和动摇加以渲染,批判得也软弱无力。雷宾的“造神论”思想在书中也没有被充分驳倒。 《母亲》最初发表于美国杂志,1907至1908年,先后在欧洲许多国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对于国际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对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都发生了积极的影响。 1907年,高尔基到伦敦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和列宁建立了亲密的友谊。此后直到1913年,他定居于意大利喀普里岛。那里聚集了各种俄国政治流亡者,波格丹诺夫和巴扎罗夫等人进行反对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的派别活动,鼓吹马赫主义哲学,力图把科学社会主义和宗教结合起来。高尔基没有认清他们在政治上分裂党和麻痹人民的危害,接受了他们的一些思想影响。他在中篇小说《忏悔》(1908)和后来写的一部分政论、文学论文中,表现了造神论的观点。他抛开神的观念的历史内容和阶级内容,认为这个观念曾起过一些好作用,说神虽然不存在,但要制造一种新的对神的信仰(如对人民的宗教式崇拜)来代替旧的宗教,以鼓舞人民的斗争和创造精神。正如列宁所指出的,“神的观念永远是奴隶状况(最坏的、没有出路的奴隶状况)的观念,它一贯麻痹和削弱‘社会感情’,以死东西偷换活东西。神的观念从来也没有把‘个人同社会联系起来’,而是一贯用对压迫者的神圣性的信仰来束缚被压迫阶级。”在列宁的原则性的批评和多方面的关心帮助下,高尔基在1913年以后克服了这一政治性的错误。 1913年,高尔基按照列宁的指示,利用沙皇大赦的机会,回到俄国。在革命重新高涨的年代,他作为一个声誉卓著的无产阶级作家,展开了巨大的文化组织工作和文学活动,编辑了《无产阶级作家选集》、俄国一些民族文学的专集和《编年史》等杂志,并主持《真理报》的文艺栏,积极为党的报章杂志写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有力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在1908-1917年的十年间,他对俄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政治堕落和猖獗一时的欧洲颓废文学潮流,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和俄国文化界许多进步人士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帮助他们接受社会主义。 这一时期,高尔基创作甚多,有描写革命斗争和歌颂人民的中篇小说《夏天》(1909)和故事集《意大利童话》(1910-1913);有揭露统治阶级及其仆从的反动面目、批判小市民庸俗生活的剧本《末裔》(1908)、中篇小说《奥库罗夫镇》(1909)、《马特维·科热米亚金的一生》(1910-1911)等;还有自传体三部曲中的前两部《童年》(1913)、《在人间》(1916),以及一些关于俄国作家的回忆录。 《意大利童话》包括二十七篇故事。其中一篇描写意大利那不勒斯电车工人在广大群众支持下,取得了罢工的胜利。另一篇写热那亚工人为支援巴马的阶级兄弟而罢工,把他们挨饿的孩子接来抚养。作者强调无产阶级团结的力量,指出只有在斗争中才能形成工人阶级的国际主义和集体主义。还有一篇故事写辛普朗隧道工人,他们确信劳动可以使人成为无敌的力量,工人阶级的一切希望必定会实现。另一篇写一个普通工人向工程师宣传社会主义,认为做一个社会主义者比为资本家服务的工程师来得高尚。这部作品充满了革命和劳动的豪情,反映了工人运动重新高涨时期的革命士气。列宁认为这部作品是“精彩的‘童话’”和“革命传单”。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给高尔基的活动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他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和新文学的杰出建设者之一,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高尔基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列宁在二十世纪初就说高尔基“用自己的艺术天才给俄国(而且不仅仅是俄国)的工人运动带来了如此巨大的益处”,他“同俄国和全世界的工人运动结合得太牢固了”,“高尔基毫无疑问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 上一页 回目录 本书来自【【落吧】】www.luo8.com 更多更新小说书籍请关注www.luo8.com【【落吧】】

上一页 1 /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