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
![]() |
《性学报告前沿的女行者》
李银河,1952年生于北京 1982年至1988年留学美国匹兹堡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 主要著作:《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性的问题》、《同性恋亚文化》等 内容简介: 李银河是一位意识超前思维严谨的知识女性。早在1989年,从美国匹兹堡大学学成归国的李银河,以一本研究中国男同性恋的专著《他们的世界》,让她成为瞩目的焦点。她所研究的领域在千百年来是为人们所回避与禁忌的,而她与作家王小波的爱情更是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儒雅而富有睿智的李银河真诚面对观众与读者畅谈爱情、婚姻、性。2004年3月17日《百家讲坛》播出。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的嘉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社会学专家李银河博士。李银河老师,您好!很高兴您来到我们演播室。我们都知道您是一个社会学者,社会学家,好像大众对于社会学究竟研究什么,不是很清楚。我想先问您,社会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您是在一种什么机缘下开始研究社会学的? 李银河:社会学最简单的说就是研究社会的,它是研究社会,研究人群。比如说有的人研究社会理论,有的人研究社会结构,有的人研究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我研究的就是婚姻、家庭、性别和性。说起机缘,实际上我大学本科学的是历史,但是我不太喜欢历史,那个时候是在1979年的时候,就是我后来去上学的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社会学系主任,到中国来办一个社会学的夏季讲习班,我有幸参加了这个讲习班,当时就感觉到特别喜欢,特别喜欢社会学,后来我就跟系主任联系,就去美国专门学了社会学,在他们匹兹堡大学社会学系专门拿的社会学博士学位,然后回来以后就在中国做社会学。 主持人:我看您文章提过,就说您喜欢涉足于某一个领域,往往先出于对它的好奇,如果说对它没有好奇心,绝对不会从事研究,您这个研究社会学开始抱着一种很好奇的心理? 李银河:就是如果说一件事情不能引起人的好奇心,或者是没什么意思什么的,我觉得就没有什么研究它的动力。 主持人:您这十几年研究社会学下来,给您最大的感触,最深的感触是什么呢?很清楚。我想先问您,社会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您是在一种什么机缘下开始研究社会学的? 李银河:社会学最简单的说就是研究社会的,它是研究社会,研究人群。比如说有的人研究社会理论,有的人研究社会结构,最初有成果,在媒体也好,在杂志上也好,发表的时候,有没有吓周围人一跳,觉得李银河怎么研究起性来了。 李银河:反正有人说恰恰她这样的人才能去研究,因为她至少从行为上来说好像是挺古板的那一类人,当然,可能就看我的书比看他的书多,我不在乎这个,我不在意,我觉得无所谓。 主持人:那您最开始从事这项研究有没有受到小波的影响? 李银河:从思想倾向上,或者说一些基本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传统上,是的那种感觉,跟我的感觉特别接近,后来我就想这个人挺有意思,觉得好像早晚会出点什么事。小说就是在一个他和我共同的朋友家里看到的,然后我们就一块去拜访。当时是拜访他父亲,他父亲是一个逻辑学教授。实际上当时说如果咱们要生一个孩子,是我这样的长相,然后是你这样的头脑那怎么办呢,所以我觉得也并不是,不会后悔。 主持人:小波离开您有七年了,您还常常思念他吗? 李银河:他经常是这样在我的心里。 |
![]() |
《女性主义与性》
古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曾几何时谈性说爱是上不了台面的,一直是被压抑的。 女性主义者对待性的问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在20世纪的60年代和70年代开始的反对选美的运动属于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呢,女性主义批判女性的异化和时尚美女情节。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呢,是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女性主义对选美对美的看法又加深了一步,就是她们把美和性别、种族、阶级并列在一起,主张不同的身体、肤色、个头、体重都可以被认可。第三个阶段开展了关于美貌的论证。在这个阶段,美的民主化系统被提出,就是每个人可以自己决定自己在美貌问题上的选择。 那么对于美的问题上,女性主义通过反对选美和反对单方面选女性的美,而要选男女双方的美等运动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她们认为美的个体化、多元化和民主化,是由每个人自己做出的选择,只有我们有越来越多的个人,愿意做出自己个性化的选择和抵抗,社会规训的强制性力量才能被削弱,以至于在最后被瓦解掉,个体化、多元化和民主化的社会才会最终的出现。 那么在对两性的问题上,一直以来人们认为男性比女性的性欲望更强,并且也有很多的例证,但是也有很多人分析,这个问题应该分开来看,长时间以来,女性在社会中始终处于屈从地位,没有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的。它只是表明经过几千年,男权社会文化的积淀,男女在对待自身性欲望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上是不平等的,男性能够更自由地表达和实现他们的性欲望,而女性则更习惯压抑自己。 因此有一些学者把性道德分成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人类的性,完全处于自由散漫的状态,比如卖淫、通奸、随意的性交。在第二个阶段就是从纪元到二十世纪中期只有婚内的性活动才是道德的。在第三个阶段人类将享有完全的性自由。那么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区别就在女性上,第一阶段只有男性享有自由,在第三阶段女性也同样享有自由。 那么对于美的问题上,女性主义通过反对选美和反对单方面选女性的美,而要选男女双方的美等运动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她们认为美的个体化、多元化和民主化,是由每个人自己做出的选择,只有我们有越来越多的个人,愿意,大家欢迎。 主讲人:身体与美的问题,一直是女性主义非常关注的一个难题。女性主义在性的问题上呢,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开始的反对选美的运动属于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就是美的民主化的系统,被提出来了。应当由每个人自己决定自己在美貌问题上的选择。 那么在美的问题上呢,女性主义解决的办法不外是以下三种。第一种方案,就是我们一开始所讲的,像一些西方女性主义和中国妇量级上。性和性别是两个并列的范畴。同时,性问题和性别问题又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女性主义角度来看,性问题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男女两性屈从地位的这种权利关系上。女性主义最为关注的跟性有关的问题,包括性的性别新的《婚姻法》。我们的一个依据就是这个40%,如果说有40%的人这样做的话,如果说要让警察抓的话,是抓不过来的。 总而言之,从对男女两性在性问题上的表现和观念的分析当中,人们得到的一般的印象就是男性 |
![]() |
《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
这项研究涉及女性感情与性生活各个方面的一些基本事实,其中包括月经初潮,情窦初开,性压抑,性无知,性学习,初恋,异性感情,初吻,婚前性行为,初次性交,性交频率,性交方式,性快感,性美感,性交反感,性欲,手淫,避孕与人工流产,生育,家庭暴力,虐恋与强奸想象,婚外恋,离婚,同居,同性恋,停经与更年期,色情材料,性侵犯,感情与性的关系,感情与婚姻的关系,性与婚姻的关系,性观念,女性性权利以及女性地位问题。 ==== 女孩月经初潮时感觉是很不相同的,这些感觉可以被概括为以下几种:一、由对此一无所知而引起的恐惧感;二、由对此事的负面看法而导致的羞耻感、厌恶感甚至自卑感;三、视为平常事。但调查发现,极少有人对这件事持有肯定的正面的感觉,比如,由于期待成为成熟女性而引起的欣喜感觉;由于对这件事的正面看法而引起的自豪感等等。 事先对月经来潮一无所知 调查对象中有不少人在事前对月经来潮一无所知。这和她们进入青春期时的时代气氛有关,也与同龄人(姐妹、同学、朋友)之间传播这类信息的方式有关。调查表明,事先的一无所知往往会使女性对自己的这个生理特征产生恐惧或厌恶一类负面的看法。 一位女性讲了她月经来潮时的不知所措和不洁感:"有一次我去看话剧,忽然觉得底下湿湿的很难受,跑去厕所一看,特可怕,全是血,我不敢跟别人讲,也不知该怎么办,就找了张课本纸叠了叠垫上了,特别硬。那天我回家,妈妈不在,只有爸爸在,我不敢和爸爸说,就憋在心里,觉得特别难受,心情特别不好。后来回了学校,同宿舍的一个女孩正好来例假,我看她拿出个新例假带,垫上了纸。我心里又斗争了半天,才下决心把她叫出来,她一出来我就哭了。她说怎么了怎么了?我就告诉了她,她笑了,说,没事,我带你去买月经带。我总算过了这一关,可是心情仍很坏,觉得一来这个就失去了少女的纯洁似的。那年我13岁。" 一位女性为月经来潮感到害羞并从中得到"女人命苦"的印象:"我来得特别早,来时不到11岁,才小学三四年级。那时别的同学还都没来,所以我很害羞。我还记得当时我在游泳队,教练是个男老师。我月经来了害羞,不想告诉老师,可要是没有理由请假就必须去练游泳。我还记得当时为了既不告诉老师真实原因又能找到个合适的借口煞费苦心。来之前我从来没听说过要有这种事。那次是在我姑姑家过暑假,我游泳回来就发现游泳衣上有血,我以为哪儿划破了,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后来我就使劲洗那件游泳衣,谁也没告诉,连着两天都是这样。后来我躺着看书,还翘着腿,我姑姑就发现了。她给我用布做了一个月经带,我还不愿戴,因为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怎么了。姑姑告诉我说,女人都要有这个。我说,我姐姐怎么就没有?其实是我姐姐没有告诉我。我又问,以后我每天都要戴这个东西了吗?她说,过几天就会好的。我那时特别爱喝冷饮,因为不懂得利害,就在那前后还喝了冰冻的酸梅汤。后来痛经伴随了我20多年。有一段时间痛到每次来时浑身出冷汗,呕吐,疼得大呼小叫的。上中学时,每次来月经都是同学把我送回家。有一次我疼得哼哼地哭,我奶奶就说:女人的命就是苦。我几个姑姑小时候也都是这样,疼起来又哭又叫的,绞着疼。后来我和一些女友谈起来,发现有人居然一点都不疼,从没疼过,我真惊讶。" 好几位女性讲了她们对月经来潮的恐惧感:"我发育比较晚,17岁才来。没人给我讲过,我很害怕,心理压力很大。" "我是小学四五年级来的,当时吓死我了。 |
上一页 | 1 / 1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