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史仲文,史仲文

中国全史分卷《元代史》 《中国全史分卷《元代史》》

在蒙古族的部落联盟中,以孛儿只斤部中的乞颜族与泰赤乌族最强盛。 他们的相互联合,足以战胜来自草原其他地方的任何挑战。而成吉思汗,即是乞颜族首领也速该的长子。他幼年丧父。不久,泰赤乌族背叛了联盟,带走了部落的大多数人和牲畜等财 产。成吉思汗与母亲、弟兄们艰难地维持着生活,又时遭侵扰。从而磨炼了他铁一般的性格和机敏的头脑。 成吉思汗成年后,追求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复乞颜部的领袖地位,并重新将乞颜部聚集在自己的麾下,然后才是统一蒙古诸部,及征服草原群雄。为此, 必须得到强大后援的支持。他找到了先父也速该的老友--已经十分强大的克烈部的首领王罕,像对待父亲一样的对待他。王罕非常高兴,答应出力帮助成吉思汗重新集合起乞颜族部众。 问题上,态度极为明确。一方面,铁穆耳作为幼子,极得其钟爱;另一方面,甘麻刺自幼养于祖母,又长年镇守边地,不在身边,故而母子感情比较淡漠。阔阔真当然要尽力支持铁穆耳去争夺帝位。 是时,大都朝中的百体化,并结合各族居住区特点加以广泛落实。这是不小的改革。 (2)限制苦民的包银制包银制度,大体产生于蒙古帝国与金王朝交替时代。是时,河北、山东汉族、女真、军阀林立,对人民肆意掠夺,赋税名目繁多,毫行钞新建的元王朝幅员空前广阔,商贾往返路途辽远,所行货币五花八门。 不统一是不行的。为解决这一矛盾,忽必烈第一个适时主动而刻不容缓地向得意谋士刘和尚(秉忠)询问全国应实行什么样的货币制度。刘秉忠任民官,目的在于防止他们拥兵自重。同时,由于长期征战,频繁调动,多数蒙古将领统率的军队也不再是自己的属民。在这样的情况下,忽必烈继续实行军官职务世袭制,其意主要在表示对军功的特殊重视。 元朝军官言也,言不能尽意也。然则圣之意其终不可见乎?。。曰:书不尽言求之卦,言不尽意求之象,卦象不尽求之变。变又不尽求之心。以心会心,余皆筌蹄耳。"⑤这里话说得较明白:《易》之义理是无穷的(他讲过"《易》穷天理

中国全史分卷《魏晋南北朝史》 《中国全史分卷《魏晋南北朝史》》

而且,随曹操奉汉献帝迁都许昌,他不仅获得了董昭、钟繇等原汉室臣僚,而且赢得了大批士人的归心。经荀彧推荐,荀攸从荆州、郭嘉从袁绍处投到曹操麾下,避乱江南的杜袭、赵俨也于次年返归许昌,"许都新建,贤士大夫四方来集"。②他们从各方面为曹操出谋出力, 使曹操能"任天下之智力",最终平定北方。 这样,作为政治家的曹操,在汉末群雄竞逐的局面中,胜了第一个回合,接着便施展他作为军事家的才能,消灭北方群雄。 皇太子司马衍(公元320-342 年)即位,即东晋成帝。这表明门阀士族之间势力达到一定平衡,但这种平衡因司马衍舅氏庾亮兄弟权势的急速上升而被打破,颖川庾氏也就取代了琅邪王氏在东晋政治中的地位。 2。颍川块土地的获得,同时还保证了农民有一定的自主性。因此,均田制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对北魏经济本身的影响,还在于它是中国土地制度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一制度,后来被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和隋、唐继承和发展。其影响是酷剥削和压迫之上,因而西晋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此外,西晋统治者对当时内迁的众多少数民族也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甚至常常将少数民族人民掠卖为奴,这使得西晋时期的民族矛盾也十分尖锐。太熙元年(公元290年。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大极。四十有九,数之极也③。这个不用的"一",可以通"无",而"四十九",则是"多",可以释为"有"。联系他为《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句来看,这个彻之后,长生可克。"所以他制定了多种斋仪。在现存的《老君音诵戒经》中就载有奉道授戒斋仪、求愿斋仪、超度亡人斋仪、道官受箓斋仪等等。这些斋仪,有些是旧天师道已有的,但寇谦之对其程序又有许多新的详细规定。

中国全史分卷《宋辽金夏史》 《中国全史分卷《宋辽金夏史》》

宋兵继续向湖南进发。此时,湖南张文表已被周保权军所杀。宋兵于三月攻下岳州(今湖南岳阳),占领潭州,进取朗州(今湖南常德)。周保权兵败逃入江南岸寺庙中被宋兵搜获。宋军收复湖南十四州一监六十六县。湖南平。 宋出兵得胜,占荆拥湖,像一把利 刃直刺中南,西逼后蜀,东胁南唐,南窥南汉,宋在战略上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 灭后蜀宋太祖平荆湖后,就策划着西取后蜀,派张晖为凤州团练使,探听蜀国虚实,了解地形险易。可以说,宋太祖为攻取后蜀已事先做好了准备 苏轼日渐对立。程颐门人谏官贾易与朱光庭等结为朋党,以程颐为首,号称"洛党"。 苏轼与御史吕陶等结合为"蜀党"。 刘挚、梁焘、王岩叟、刘安世等一伙御史台官员,在废除新法时都是司马光的最坚定的支持者只得食钱,不得雇值。官营手工业的生产完全按朝廷和官府规定的任务进行,产品全部上缴,不在市场上销售,因而不属于以营利为目的的商品生产。由于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官营作坊的产品质量优良,在技术、品种、质量上都置使之类官员的地位更加提高。如吴玠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时,还兼重庆知府、四川总领、夔州路转运使,总揽四川的军、政、财权。在东南地区的沿江、沿海一带,制置使司之类的机构也同样主持了第一线和第二线的防务。淳与宋儒学的重视义理有当然的关系。宋人的记叙文也往往夹叙义理,如脍炙人口的范仲淹《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苏轼《石钟山记》等,都是"言必中当世之过"④的文章佳作。而气魄宏大、壮怀激烈,深沉的历史鉴》卷一。 ② 《资治通鉴》卷二十七。 ① 《传家集》卷四十六《进修心治国之要箚子》。 如何,决定了国家的治乱兴衰。"夫道有得失,故政有治乱;德有高下,故功有大小;才有美恶,故世有兴衰。

中国全史分卷《清代史》 《中国全史分卷《清代史》》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的事业是先从建州本部开始的。万历十一年(1583年)五月,努尔哈赤将兵围攻仇敌苏克素护河部尼堪外兰的图伦城,尼堪外兰弃城而逃,努尔哈赤获兵百人,旗开得胜。从此,拉开了统一女真战争的序幕。次年六月,又率兵500 人进攻董鄂部的翁鄂洛 城。努尔哈赤身先士卒,浴血奋战,终于拿下此城。接着,又攻占了兆佳城、玛多■寨,制服了佟家江流域的董鄂部。十三年,努尔哈赤进攻浑河部的界凡、栋嘉、萨尔浒三城。力挫界凡、巴尔达、萨尔浒、加哈、托漠河五城联军800 余人。翌年,再下贝珲城,降伏了浑河部。努尔 哈赤乘胜攻克鄂勒珲城,杀掉仇人尼堪外兰。苏克素护河部也归顺了。十五年(1587 年),努尔哈赤又征服了哲陈部。转年又克完颜部。努尔哈赤用了五年时间统一建州五部。"环满洲而居者皆为削平","国势日盛"。 。靛蓝作为染料是随着棉布商品化而广泛出现的商品。从直隶(今河北)到两广,从江浙到川贵,可以说无地无之,而集中的产区则在靠近棉布产区的苏南、浙东、闽北、赣东北一带,有些地方出现连片的靛草种植。收获之后,管如此,北方流民向东北西北的迁徙,始终阻挡不住。嘉庆十五年(1810 年)四月,到蒙古垦殖的内地人已达18600多户,同年十一月,"吉林厅查出新来流民1459 户,长春厅查出新来流民6953 户"①。南方江、浙、闽、粤关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二十二年(1896 年),在莫斯科与沙俄签订《中俄密约》。在戊戌维新运动中持观望态度。二十六年(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被任为全权大臣,与庆亲王奕劻代表清廷与列强签订《辛丑仁也。知其不宜,变而之乎宜,则义也。仁义由乎能变通,故性善;物不能变通,故性不善③。 他用变通来解释人性、解释人与物的区别以及最高伦理范畴仁和义。 戴震认为人的本性是血气、心知,而不是什么天他明确指出:中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尊奉孔孟之道,敬天事君、祭孔祀祖是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和风俗习惯;中国人所敬拜的天和天主教敬拜的天主是一致的,基督教的圣经和中国的四书五经也相通。圣祖还向多罗郑重地申明了

中国全史分卷《秦汉史》 《中国全史分卷《秦汉史》》

三公九卿制度与中央政权组织秦王朝在确立 皇帝 尊号的同时,还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这就是 三公九卿 制度。 三公 ,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 ,即廷尉、治粟内史、奉常、典客、郎中令 、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三公 的职责分别为: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从秦开始,丞相正式成为官职,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为丞相的助手,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是皇帝的耳目。三公 之 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 三公 之下的九卿的职责为:廷尉,掌司法;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税收;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 比较具体地了解这次会议讨论的内容。 ① 《汉书?昭帝纪》。 ② 均据《汉书?昭帝纪》。 ① 《汉书?西域传》。 ② 《资治通鉴》卷二十二?征和二年。 ① 《汉书?昭太守、都尉、令、长、相、丞、尉会都试,课殿最。水处为楼船,亦习战射行船。 无论董仲舒所说或《汉官旧仪》的记载,都表明汉民应服兵役两年。其中一年在郡国充当 正卒 ,根据不同地区分为材官(步兵)、轻车(车兵擒。随后,刘邦又封卢绾为燕王。 卢绾(公元前247或256年~前193年)是刘邦最亲密的大臣。他与刘邦同里,两家关系甚好,2人几乎同时出生,一起长大一同就学,平日里形影不离。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卢早已经名存实亡了。 十七、东汉的军事思想 东汉时期,由于统治者轻视军事学术的研究,以及谶纬神学对学术思想的垄断,不仅使得这个时期的军事思想发展极为缓慢,而且也没有产生一部有较大影响的兵书。从现些说法显然与《老子》本意不同,而与汉初的黄老治国之术 更是迥然相异,实际上这是两汉之际隐士们对《老子》的理解。 ② 《老子指归》卷十二。 ③ 《老子指归》卷十。 ④ 《章句?道化第

中国全史分卷《民国史》 《中国全史分卷《民国史》》

卢沟桥的烽火,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国共两党再度携手,实现了全民抗战的新局面。但在政治上,国共两党推行了两种不同的政治策略,坚持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国民党仍坚持一党专政和个人独裁体制,实行反共政策;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反对投降、 分裂,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共产党八年抗战,八年发展。抗战使共产党在政治上获得极大的成功,成长为能够与国民党政权相抗衡的政治力量。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是:和平与内战、民主与独裁、团结与分裂。国共两党进行了政治和 军事的最后较量。国民党坚持发动全面内战,使自己陷于全民包围之中,处于孤立的境地,最终走向失败。 本为维护其利益,阻止"北伐",以保护侨民为由出兵山东,进攻济南。蒋介石命令部队撤出济南,绕道北上。从五月三日起,日军在济南开始大肆屠杀中国军民,据统计,中国军民死亡近4000 人,伤1500余人,财产损失2600 东亚烟草株式会社、满洲炭矿株式会社等等。这些关系公司实际上也就是"满铁"的附属事业。到民国二十五年底,"满铁"附属事业达79 个。"满铁"通过这些附属事业,控制着东北的重要经济部门,并完全控制着具有国防意义的,驻守此地的中国军队是第29 军的一个营。 7 月7 日,驻丰台日军一部,在事先未通知中国有关当局的情况下,即在芦沟桥以北进行以芦沟桥为攻击目标的军事演习,蓄意制造事端。夜11时许,日本特务机关长松井:《新史学导言》,《史地丛刊》第2 卷第1 期。 ② 巴恩斯:《史之过去与将来》,陈训慈译,《史地学报》第1 卷第2 期。③ 鲁滨逊:《新史学》。 ④ 巴恩斯:《史之过去与将来》。 种学科和国),在穆斯林中享有崇高威望。 马松亭(1895-1992 年)一生主要业绩是创办成达师范学校,由济南而北京,再到桂林,又回北京,不辞辛苦,使成达成为一所著名的新式穆斯林学校,培养出一大批有才学的学生,

中国全史分卷《远古暨三代史》 《中国全史分卷《远古暨三代史》》

百卷本《中国全史》总序 第001卷 远古暨三代政治史 第002卷 远古暨三代经济史 第003卷 远古暨三代军事史 第004卷 远古暨三代思想史 第005卷 远古暨三代宗教史 第006卷 远古暨三代习俗史 第007卷 远古暨三代科技史 第008卷 远古暨三代教育史 第009卷 远古暨三代文学史 第010卷 远古暨三代艺术史 中国历史有不同于世界各国历史特别是不同于欧洲历史的种种特点。 特点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文明演进过程中,没有出现断层。 孔夫子的学说,一直影响中国历史 2000 多年。孔孟传统、老庄精神,以及后来的佛学思想,彼此促进,相互借鉴,常演常新,一脉相传。这种情况在人类文明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亦是独一无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其他三家都曾出现文化断层,一些古老文化传统在民族文化的冲击下,几乎散灭已尽。在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化以外,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属于比较年轻的一代;但其文化传统同样受到过致命的冲击,以致中世纪的几百年,欧洲人都看不到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国古代文化,虽晚于古埃及等国家,但其历史水平并不逊于任何一个民族,而且一脉相承,其文化传统得到比较完美的保存,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奇迹。 特点之二: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出现历史性的分裂结局。 所谓没有出现分裂结局,并非不曾有过分裂。中国自夏、商、周以来,历代王朝更替,也曾出现过非常复杂的局面。西周统一,东周混乱,战国分裂;秦汉统一,魏晋南北朝分裂;隋唐统一,五代十国分裂;宋、辽、金、夏总在统一与分裂之间;宋元政权更迭,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居于统治地位的全国性政权;明统一,但很快衰落;清兵入关,出现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占据主导地位的全国性政权。中国历史,可谓战乱不断,分裂不断;但战而又治,分而又合。从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向看,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时间不但远远长于分裂时间,而且统一是主流,统一合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也合乎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这一点和世界上许多国家又有很大区别,首先就和西方基督教传统不一样。古罗马也是大帝国,但寿命不长;先是一分为二,后来二分为多;以致不但民族差异日益扩大,语言差异也日见明显。直到中世纪下半叶,欧洲才真正出现走向统一的曙光,但直到今天,欧洲的一些地区还在发生民族战乱。实际上西方自古罗马分裂以来,就不曾统一过。中东也是如此,甚至非洲、拉丁美洲都有与之类似的现象。虽然造成的原因或许截然相反,但分裂的事实,则无须争议。 特点之三:中国既是一个宗教宽容的历史古国,但又从来不是一个宗教性国家。军事民主制度下的部落联盟领袖的禅让传统逐渐破坏,争夺权位的斗争在所难免。鲧因此被杀,并非无稽之谈。鲧既被杀,其治水的任务当然就不可能完成了。而后世又把尧舜捧为圣人,罪责只能归之于鲧,这就是流传下来的鲧种类型的制陶业,在近二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生产规模和工艺技术非常稳定。总的趋势是泥质红陶和彩绘陶器逐渐减少,灰陶、黑陶的比重越来越大,最终发展到以黑陶为主的龙山文化时期。 (5)石器制造业和其它手工。尽管远古战争的实况在史籍中没有确切的记载,但从考古资料和有关上古的传说中(诸如黄帝与炎帝阪泉之战、炎帝黄帝对蚩尤涿鹿之战以及尧舜禹伐三苗等),亦能约略闻听到铮铮的远古军声。而当中国历史的长卷翻至夏代以增加出生率来求得和扩大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如果还考虑到生命的短促还使妇女的可育时间大为缩减,依赖增加出生率来求得和扩大人类自身再生产的意义就显得更不寻常了。因此,人口问题在原始社会生活中成了关系到人类9 千年以上。洞穴中共清理出 18 具人骨架,但未见有墓穴和葬具痕迹。人骨多呈垂手、弯腰、屈肢、蹲坐的姿势,有的头骨和盆骨上残存赤铁矿红色粉末,仅有一座墓随葬有两件收割用的蚌刀,可能当时已经产生了最原始

中国全史分卷《隋唐五代史》 《中国全史分卷《隋唐五代史》》

第041卷 隋唐五代政治史 第042卷 隋唐五代经济史 第043卷 隋唐五代军事史 第044卷 隋唐五代思想史 第045卷 隋唐五代宗教史 第046卷 隋唐五代习俗史 第047卷 隋唐五代科技史 第048卷 隋唐五代教育史 第049卷 隋唐五代文学史 第050卷 隋唐五代艺术史 本书分五大阶段--隋朝兴亡、唐朝兴盛、极盛转衰、由衰而亡以及五代十国--叙述了此间380 年的治乱演变之迹,考察了当时政治制度的设置与变革、施政方略的确定与实行。在此基础上,对于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都作出了较为细致的记述或分析,力求将人物、事变与制度、施政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血有肉地反映出古代中国这一辉煌的历史年代的盛衰变化。叙述中,对于学术界长期探讨、争论的某些问题,还作了一点新的解释,或提出新的疑问,以期加深研讨,形成共识。边疆的和战、海外的交往,都分阶段辟有专节叙述,表现出隋唐五代时期的华夏民族在当时人类发展史中的影响与地位。 一、隋唐五代政治概述隋唐五代是中国历史进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其发展大致呈现为五个阶段。隋朝兴亡,是一个独立阶段。唐朝历时290 年,明显地表现为三个阶段,由兴而盛、极盛转衰、由衰至亡。五代十国时期,又为另外一个阶段。隋朝在北周统一北方的基础上,结束了南北朝长期对峙的局面。设官确立三省六部制、建立郡县两级制,刑法制定《开皇律》以及选官创建科举制、军事完善府兵制和推行各项经济措施,加之营建东京、开通大运河,为整个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给唐朝的强盛打下基础。 隋炀帝的暴政造成隋亡唐兴,更为唐太宗君臣提供了取鉴求治的经验教训。在重新调整了君臣、君民关系,确定了政治基本方针之后,唐将隋朝行之有效的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并切实贯彻和推行,出现了"贞观之治"。最高统治集团内新旧势力又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较量,经过武周改制,唐代社会进入了"开元全盛"时期。 天宝年间,人君德消政易,宰相专权误国,边将包藏祸心,终于导致了长达8是3 年左右一换班,既不许争斗不休,形成朋党;又不偏袒某一方,出现专权。从而,保证了朝政安定,实现治平。 (2)出入常均重视地方治理,玄宗也有其独特之处。 诛灭太平公主数日后,玄宗即下敕:"自光同乡贺恩教交纳的庸调布。另外,在敦煌莫高窟等地还出土了兰溪县归德乡吴德,吴国交纳的脚布(租庸脚士所交,用以代替转运粮食力役的布)。这些丝织品和布的出土,证实了文献记载上唐代纺织业的发展。这些品种花式城久围不下,唐军上下懈怠。史思明看到时机成熟,率军从魏州赴邺城,欲乘唐军疲惫之机与唐军决战。 三月,官军步骑60 万列阵于安阳河北,史思明亲自率精兵5 万迎战。唐诸军见其兵少,以为是游兵,未予重视。凡祥瑞之出,非关理乱,盖主上所惑,臣下相欺,故德弥少而瑞弥多,政愈劣而祥愈胜"①。这对统治者假造天意以欺人的骗局,是一个有力的揭露。 正史中的《五行志》是专记祥瑞灾异及其征验结果的。《史通》中有《九十卷,礼宗《涅槃注》八十卷,明隐《华严论》六百卷等。注疏也常有重叠的情况,如《成唯识论》有《述记》,有《了义灯》,有《演秘》。另外,同宗同派的佛教经籍之注疏也各分门户,如《四分律》有法励、怀素之疏,

中国全史分卷《明代史》 《中国全史分卷《明代史》》

本卷所叙述的内容是洪武元年(1368 年)到弘光元年(1645 年)共278年的政治史。但是它上溯到元朝末年的农民大起义,下延到南明唐王、鲁王、桂王等政权的政治活动,迄止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 年)。 本卷叙述明朝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政治人物,并分别给予评论。 明朝是一个传统的政治制度统治的社会,仍具有以前历朝典型的特点,皇权与相权、皇帝与藩王的协调与冲突等等莫不如此。但明朝也有自身的特点,如宦官干政、党派之争等等。 明朝又是一个出现诸多新因素的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和与之相适应的启蒙思想文化,在政治上也有所反映。同时,西方传教士和早期殖民主义者已经叩响中国的大门。中国与世界有了更广泛的联系。中西文化已发生直接的冲突与交融。但是李自成起义和清人入主打断了明朝发展的线索。中国失掉了一次与世界同步前进的宝贵机会。 一、明代政治概述元朝末年,政治败坏,政权解体,民不聊生。在以红巾军为主的农民大起义中,朱元璋的势力脱颖而出,于至正十六年(1356 年)攻占了江南重镇集庆(今南京),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朱元璋采用了儒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进一步增强力量,等待时机夺取全国政权。朱元璋先后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把控制的地盘扩大到江浙、江西、河南各行省(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区)。在鄱阳湖会战大败陈友谅后,于至正二十四年(1364 年)朱元璋称吴王。但直到此时,朱元璋仍然奉农民起义军大宋政权韩林儿为主,使用龙凤年号。接着,他铲平张士诚,迫使方国珍投降,南征陈友定,势力向福建、广西等地区扩展。朱元璋见时机成熟,改用吴元年年号并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北伐中原,并于同年攻克山东诸郡。至正二十八年(1368 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这年闰七月,元顺帝放弃大都(今北京)出奔上都(在今内蒙古正蓝旗),随后徐达带兵进入大都,改大都为北平府。从此元朝结束了在中原地区的统治。 国号明字,本意出于明教。明教有"明王出世"说,红巾军领袖韩山童曾称"明王",其子韩林儿又称"小明王"。"明"即表示对"小明王"的继承,又寓奉天承运之意。 明朝建立之初面临的两大问题是进一步扫清残元势力和割据势力,以及整顿残破的经济以安定民生。刘瑾遂权势倾天下,"公侯勋戚以下,莫敢钧礼,每私谒,相率跪拜。章奏先具红揭投瑾,号红本,然后上通政司,号白本,皆称刘太监而不名"②。 为加强对臣民的监视控制,刘瑾在东、西厂之外,又设立了内行厂。"时九年太监陆恺奏请武清县庄田64顷《孝宗实录》卷111弘治九年太监陆恺奏请武清县田76顷《孝宗实录》卷109正德八年御用监太监丘聚购买良乡地4顷《武宗实录》卷106正德太监谷大用夺占民田4万顷《明史》卷194,《林俊传》。汤和这才随后来到重庆,夏主明升降。 汤和心机细密,能察朱元璋之喜怒,见中原已定,大明江山已稳,平定四川如囊中取物,不愿再立功,以免功高主忌。果然,四川平定,傅友德、廖永忠受上赏,汤和虽数受责,陈献章对于"反求诸心"的心学方法作了简要的概述:为学当求诸心,心得所谓虚明静一者为之主,徐取古人紧要文字读之,庶能有所契合,不为影响依附,以陷于徇外自欺之弊:此心学法门也。①所谓"心学法门"也就是心学方法升受二百余人"。当时较著名者有崔志瑞、王应徛、杜永祺等道士。而孝宗本人则因丹药而死。由于皇帝本人崇信道教,道教在宪宗与世宗二代得到较大的发展,宪宗在位期间有二次高潮,一次是在1476 年,"度僧道10 万",1

中国全史分卷《春秋战国史》 《中国全史分卷《春秋战国史》》

本卷是论述春秋战国时代政治史的著作。书中所涉及的时间是从公元前770 年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到公元前221 年秦王政灭亡六国统一中国,历时550 年。这一时期又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代,春秋时期我国奴隶社会瓦解,战国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形成,这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变革最为活跃的时代。书中对这一变革时期的重大政治事件,像周王室的衰落,五霸的迭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兴衰,合纵、连横的外交斗争,各国的变法图强运动,各种政治制度的兴革等,作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深入论述。本卷兼具学术性、知识性,有助于读者对我国奴隶社会是如何消亡,封建社会是如何从奴隶社会母体中形成、发展,以至最后取胜的这一重大历史进程的了解,从而增强读者对历史脚步的感知。 一、春秋战国政治概述(一)春秋战国名称的由来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传统上称为"东周"。这不仅因为春秋战国时期还存在东周王室的国王,是西周国王的直系子孙,而且直到战国前期,各诸侯国还把它作为天下共主,借它的名号来提高地位。像韩、赵、魏三家,早已瓜分了晋国,但它们要成为正式诸侯,还需要周王的一纸"命书"。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 年),"赐赵、魏、韩皆命为诸侯。"①直到此时,三家分晋才算"合法"。齐国的田氏在国内早已取代了姜氏的地位,但它不但不被承认为诸侯,就连同周王直接打交道的权利也没有。田氏被列为诸侯,是它通过魏国向周王请求,在魏国的帮助下才实现的。齐康公十八年(公元前387 年)田和与"魏文侯会■泽(今河南禹县),求为诸侯。"魏文侯派人向周王说情,次年"田和立为齐侯,列于周室,纪元年。"②田氏这才名正言顺地取代姜姓的齐国,受到诸侯国的认可。 周天子的权威,直到战国中期也还有一定的作用。周显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44 年),魏惠王会诸侯于逢泽,接着"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①魏惠王此举的目的是借周王的旗号来号令诸侯,演着春秋霸主们的戏。这一年距战国开始的年代已有132 年了。 周天子权威的彻底丧失,是在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 年)。 这一年,魏惠王与齐威王相会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南),互相承认对方称王,这是中原诸侯国称"王"的开始。在此之前虽有楚、吴、越等国君称"王",但那是被认为"失礼"的蛮夷君长,中原诸侯没有称王的。"王"的称号,在中原王朝的礼制中,是周天子的专利。现在诸侯国都相继称"王",没有任何经济、军事力量的东周小朝廷,就不再被人借用它的名号来号令诸侯了。而各国国君,都想着做天下的"王",已不需要借用他人的名义。这种政局的出现,已是战国中期的历史。所以,史书上所称的夏、商、周"三代"中的周,实包括西周和东周,亦即包括西周、春秋、战国这三个时代。因而王孙满对楚庄王说,周天下的历数是"卜世三十,卜年七百"②。西周历时250 余年,春秋、战国历时约550 年,大致为近800 年。 "东周"这一名称的来历,是由于周平王把王都迁到成周,即今河南省的洛阳市之故。在这以前,周朝的王都在镐京,即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12 公里处的沣河东岸。成周地理位置在镐京的东边,故称为"东周",而王都在镐京的一段时期,就被后人称为"西周"。 "春秋"和"战国"这两个时代名称的由来,却比较特殊。它是由《春秋》和《战国策》这两本书而得名的。《春秋》这一名称,本来是 ①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解当时各国地方级政权的组织情② 《左传》昭公十二年。 ③ 《左传》成公九年,定公五年。 ① 《汉书》卷三十《艺文志》。 ②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③ 《左传》成公六年。 ①"寒者衣之,饥者食之,为之令主而共其困之,费来如归"。这样,逃归季氏的人愈来愈多。《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鲁昭公要攻季氏时,子家子说:"政自之出久矣,隐民多取食焉!为之徒者众矣。"这里的"隐民"和"徒"就是季氏年),吴伐越,越王勾践在槜李大败吴师,吴王阖庐因伤而死,子夫差立。夫差二年,在夫椒大破越军,越王勾践被迫降吴。夫差稳定了南方之后,率军北上伐齐,争霸中原。公元前484 年,在艾陵大败齐师。公元前482 年,则,使它变成整军经武的急务。 孙膑还发挥了孙武"攻其所必救"的军事原则,把这一原则与"批亢■虚"、"示之疑"、"示之不知事"等巧妙结合起来,取得了桂陵之战的胜利。 对于孙武"我专而敌分"、以寡敌众的战九州之说,在先秦早已有之,《禹贡》、《周礼·职方》都有九州之说,《逸周书·成开》也记载:"地有九州,别处五行。"邹衍的大九州说是总结这些地理知识,加上他的想象而成的。 邹衍的大九州说在战国时代确是

上一页 1 /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