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林思云

真实的汪精卫 《真实的汪精卫》

《真实的汪精卫》 林思云.rar 《真实的汪精卫》 TXT下载 中国经常有这样一种怪现象,提到某个人的名字是妇孺皆知,但问起该人的生平和事迹时, 却又是鲜为人知。汪精卫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物。汪精卫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大 汉奸,可是大家对汪精卫的“卖国事迹”却是一问三不知。这也是中国历史教育的一大特 色;只告诉大家他是坏人,却又不告诉大家他作过什么坏事。好在中国学生头脑比较简单, 不喜欢刨根究底,所以历史老师还不至遇到太大的麻烦。 汪精卫在中国是一个完全被否定的人物,甚至被认为是中国人的耻辱。因此现在的中国历 史教科书中,把汪精卫从辛亥革命和国民党的历史中完全抹杀,只是抗日战争的历史中实 在无法抹杀汪精卫的存在,才简单地提到了汪精卫和他的维新政府。这种出于主观愿望而 随意修改历史的作法,使中国人对历史产生了错误和虚假的理解,实在有碍于中国的发展 与进步。 历史上真实的汪精卫,曾是近代中国有数的叱吒风云的历史人物,对中国的历史走向有举 足轻重的影响。在历史走到21世纪的今天,应该考虑还汪精卫的本来面目,重新认识历 史上真实的汪精卫。 要为汪精卫写一个比较真实客观的小传还有不少困难,最大的困难就是有关汪精卫的资料 十分匮乏,人们似乎都极力避开这样一个敏感人物,怕给自己惹来各种麻烦。1980年 代后期,中国开始出现一些关于汪精卫的书籍,比如蔡德金的《汪精卫评传》,黄美真的 《汪精卫传》,秦亢宗的《走向深渊》等。但中国出版的书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有 意识地贬低丑化汪精卫,写书的重点放在猎奇和艳史方面,不是严肃的人物传记而近似于 野史小说,真实性有很大的疑问。日本也有不少关于汪精卫的书籍,比如上板冬子的《汪 兆铭的真实》,杉森久英的《汪兆铭传》,今井武夫的《支那事变的回想》,特别是亲身 参加过汪精卫和平运动的松本重治写的回忆录《近卫时代》和《上海时代》,犬养健的《 扬子江仍在奔流》,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事情。与中国的资料相比,日本有关汪精卫的 书籍比较严肃,基本没有凭信性很低的猎奇艳史部份。因此这篇《真实的汪精卫》以日文 资料为主,中文资料为辅,力争做到求实客观。 汪精卫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所以本文也分为三大部份来写:第一部份:为了革 命奉献一切;第二部份:打倒独裁者蒋介石;第三部份:和平运动曲线救国。 第一部份:《为了革命奉献一切》 1893年5月4日,广东省番禹县(今广州),来自浙江的客商汪椒家里,又新添的一 个男孩。这个男孩是汪椒的第4个男孩,也是第10个孩子,汪椒给这个男孩龋蝴叫汪兆 铭。 汪兆铭是汪椒的填房吴氏所生,生汪兆铭那年汪椒已经62岁了。汪椒是个落第秀才,后 来弃文从商。汪椒见这个小儿子异常聪明,就特别注重教汪兆铭读书,在汪兆铭5岁时就 开始教他认字。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汪兆铭8、9岁时,就基本可以读书了。汪椒晚年 由于年老眼花,无法看清书上的小字,就让汪兆铭每天为他朗读诗书。汪椒特别喜欢王阳 明和陆游,每天让汪兆铭为他朗读王阳明的文章和陆游的诗。每天在父亲面前朗读,不仅 无形中培养了汪兆铭演讲的口才,还使幼小的汪兆铭接受了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和陆游的豪 放文风,这些对汪兆铭后来的政治生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汪精卫一生以生命为赌注进行了两次拼搏,一次是刺杀摄政王,另一次是发起和平运动, 前一次赌博巨大成功,得到世人的喝采,后一次赌博却完全失败,遭到世人的唾骂。不过 “人算不如天算”,在很多重大事件中,运气或天命起著重要的作用。汪精卫行刺摄政王 时抱著必死的决心,根本没有想到生还。清政府对行刺满人王公的刺客一直都没有不处死 的先例,只是到了汪精卫时才破例免死。如果当时清政府成全汪精卫必死的决心处死汪精 卫,中国就会少一个大汉奸而多一个大英雄,现在我们的中小学生们将代代朗读汪烈士“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豪言壮语。 如果汪精卫在1935年遇刺时被打死,也会成为中国可歌可泣的光荣老革命家,而汪精 卫却只伤不死。如果1939年重庆特务不是错杀曾仲鸣而是打死汪精卫,人们也只是叹 惜汪精卫一时糊涂,不会使汪精卫背上史上最大级汉奸的恶名。但命运之神好象是在故意 捉弄人,汪精卫最后对自己的人生也是不满意的,在他60岁还历时曾经写下一首《朝中 措》的述怀词:城楼百尺倚空苍,雁背正低翔;满地萧萧落叶,黄花留住斜阳。栏杆拍遍 ,心头块垒,眼底风光;为问青山绿水,能禁几度兴亡。汪精卫在词前还写了这样一段话 :“重九日登北极阁,读元遗山词,至‘故国江山如画,醉来忘却兴亡’,悲不绝于心, 亦作一首。”元好问这样的亡国诗人之作引起汪精卫的共鸣,可见汪精卫的内心亦是郁郁 颓丧。 不少人把汪精卫投靠日本人解释为与蒋介石争权,但从汪精卫的历史来看,汪精卫并不是 特别醉心于权力的人。1912年辛亥革命胜利时,以汪精卫当时在党内的地位和社会影 响,他至少可以当一个部长以上的官员,胡汉民就作了广东都督。当时汪精卫才30岁, 这样的高官对于一个30岁的青年应该是很有吸引力的。而汪精卫却提出“不做官、不做 议员、不嫖、不赌、不纳妾、不吸鸦片”的“六不主义”,放弃作官到法国留学。辛亥革 命后象汪精卫这样具有功劳威望之人却没有作官的,只有汪精卫一人。后来汪精卫任广州 国民政府主席时,在完全可以不辞职的情况下主动自责辞职,也反映出汪精卫对权力看得 不是很重。所以简单地把汪精卫离开重庆搞和平运动看成是争权夺利,其实是把历史人物 脸谱化了。 汪精卫个人的悲剧,其实也是近代中国的悲剧。试想如果当时中国是一个富裕强大的国家 ,又怎么会遭到外国的侵略?又怎么会有汉奸?一个国家历史上的汉奸越多,就说明这个 国家越弱。对于一个遭到强敌侵略的弱国,总要有人挑起“汉奸的担子”,古今中外的历 史都是如此。因此我们不应该公式化地把“汉奸”理解为一群整天想著卖国求荣的民族败 类,而应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汉奸”们的悲剧。

上一页 1 /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