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墨青衫
![]() |
《大魏王侯》
没落王侯世子徐子先重生于王朝末世,奋而自救,最终临大位,成魏主。 后世记,大魏之主的中兴之世过程,记述其惊才艳艳,从容不迫,以盖世之才,与群雄逐鹿,最终当凌绝顶。 |
![]() |
《大明龙腾》
大明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军在李自成的率领下攻城掠地,所向披靡。与此同时,关外一代人杰皇太极亲率十万精锐八旗骑兵,随时准备入关,夺取大明天下。 张伟——一个现代的热血青年,因一次意外穿越时空,回到了十七世纪中国的大明末年。此时此刻大明王朝已是千疮百孔,腐朽不堪,危危欲坠。正逢此时的张伟却利用自己掌握的现代知识,自一个小小的海盗起家,步步走上了问鼎天下的道路,从而改变了大明王朝的历史…… 第一章 回到明未 张伟眼看着电脑机箱红色的指示灯一闪一亮,终于不再跳动。呆呆的叹一口气,唉,又通关了,好无聊。 ♂爱策略游戏的他,从光荣公司有《三国志3》开始,一直玩到现在的《三国志10》,从一开始的盲然,到现在对游戏进程熟悉无比。以前通关或许要好几天的时间,现在对游戏如何开始、发展,最后统一都无比熟练的他,从买到这张盗版光盘到通关,只用了十七个小时。 “唉,本来还想三国十出来好好玩上一个星期,可是……游戏制作人员怎么越来越弱智呢!”百无聊奈的看着窗外,天已经蒙蒙亮了,不用上班的他,决定吃完早餐就上床睡觉。 张伟自从大学毕业后就赋闲在家,由于家境尚可,年纪尚轻的他只是偶尔帮家里做点事,平时的时间都用来玩了,不过爱玩策略游戏带来的副作用就是:此人的历史知识突飞猛进,不但熟知三国历史,还附带着看完了几遍《中国通史》,至于野史笔记,也胡乱看了不少,故而看起来幼稚贪玩,其实肚子里到是还有点货色。 |
![]() |
《《清明上河图》》
朔风如刀,一轮圆月挂在远方的天际。 一个小小土堆上,坐着一名青年男子。他身着褐色长袍,牧人衣饰,却是束发带冠,汉家儿郎打扮。 他衣袍破烂,月色下头上的小巧冠带正闪耀着金光,横插在金冠中间的玉簪,也散发着柔和的光彩。 只是这头上冠带,看起来是很堂皇,不过若是仔细看了,可以发现,他头上的金冠原来是金箔纸叠成,头发里的玉簪,竟是蜡烛的烛条。 一阵阵幽扬绵长的笛声在他身边缠绕,如哀似叹,如悲似泣,良久不绝。 在金冠男子身边,稀稀落落坐着十几个叫花子般的人物,均是身着兽皮袍服,头上却并没有冠带,只是用羊毛勉强将头发束住。 待笛音停息,金冠男子悲叹一声,已经是热泪盈眶。 “陛下保重……” 那十余人都全身趴估于地,放声哭泣。话音未落,一阵阴风刮过,当中的那个“陛下”两眼一翻,却是已经晕了过去。 当真是一曲《梅花落》,闻者俱断肠。 同一时间,不同的时空。 一辆黑色奔驰轿车行驰在这个大城市的隧道中。车头那显眼的标志,乌黑发亮的车身,无不昭显着车主人沈拓与众不同的身份。 时正半夜,开完会,布置完工作,坐在车内借着灯光细细阅读手中的报纸,这就是沈拓每天最大的乐趣。 车出隧道,沈拓的手机就开始震动起来。 他皱皱眉,伸手拿起电话,看了一眼来电显示,便伸手按了一下接通键,然后沉声道:“喂?” 对面的声音很是焦急,问他:“方便接电话吗?” 沈拓瞄了一眼前座的司机,见对方纹丝不动,便笑道:“神神秘秘,装神弄鬼!有什么事,只管说。” 对方轻声细语的说道:“省纪委已经上报省委并得到批准,决定对你正式立案侦察,你要做好随时被双规的准备。” 沈拓先是浑身一震,却又迅速震定下来。 ========== 赵桓写到腰酸背痛,终于落笔,长吁一口大气√彗有内侍送上茶来,递到手边。 轻轻啜饮,一边在心里想道:越发的累了还有不少书要‘借鉴’这可如何得了 喜笑颜开的放下茶碗,赵桓看着眼前的纸发呆。文治武功,已经做到顶点,制度也有庇窒,剩下的事,自然就是开启民智。而彼时的西方,其实在文明上并不逾越中国许多,而为了坚持一个文明的继续进步,就需得有更高层次的文明来引领,安慰。 赵桓自觉的将这个任务负担了下来,多年书写,已经“借鉴”不少后人的思想结晶,而他毛笔字,也练习的越发精进。 算了继续写吧,不写,也没得混了 已经把大部份政事权力下放的老头,自己嘟囔了几句,又提起笔来,聚精会神的书写起来。 窗外,雪霁初晴,一派暖意。 结尾写的有点尴尬,很想多写点什么,或是更详细一点,特意留了几天时间给自己,想仔细的更好的收个尾。 只是突然意兴阑珊了怎么写,也就是这样的收束,还能如何? |
![]() |
《新中华再起全本》
大清咸丰二年九月,淮安府。 秋高气爽,正是好时节。 时近傍晚,准安府小高皮巷的一头还在施工盖房,盖的建筑却与中国建筑的风格完全不同,高屋尖顶,留的好大的窗户洞,看起来黑洞洞的吓人,几十个瓦匠和小工搭着脚手架子,递砖抹灰,干的热火朝天。 几个大鼻子的洋人在一边监工,他们穿着黑袍,脖子底下戴着奇形怪状的十字架,在太阳底下闪烁着银色的光芒。 一群小孩穿着肚兜,在工地边上撒着欢玩耍,不时给那些工匠们添点乱,一个满嘴大胡子的传教士急的一头汗,不停叫道:“小心点,小心点,孩子们,到别处去玩吧。” 他的汉话居然很标准,只是还是有点大舌头,看到孩子们不理他,两只牛眼珠子转了几下,居然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糖,远远洒了开去,一群小孩立刻炸了窝,“噢!”一声一起奔着糖块冲过去,一会功夫,已经抢的尘土飞扬。 看到这些深鼻高目,黄发蓝眼的洋人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可怕,小高皮巷里缩头缩脑躲的老远看热闹的妇女和老人们,开始慢慢的走出家门,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议论着那几个牛高马大的洋人,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时不时还爆出一阵笑声。 大胡子神父擦一擦脸上的汗水,刚一转头,看到一个青衣大帽的中年男人抱着一个灰布包裹,骑着一匹枣红马,急匆匆从自己身边路过,原本还一脸倒霉气色的神父立刻笑逐颜开,迎上前去打招呼道:“张总管,吃了吗?” 中年男子原本板着张脸,被人这么热情招呼,下意识的答道:“吃了吃了,这都啥时候了。” 只是转头一看,打扫呼的居然是个洋人,原本下意识摆出来的笑脸一时又收不回去,甚是尴尬。 “张管事,上次说的事情怎么样了?”洋神父不理会对方的脸色,仍然满脸热情的跟在中年男人身后。 “唉,李神父,不是我不帮忙,现在我已经不伺候老爷了,调在大少爷房里伺候,你的事情,过一阵子再说吧!” 这个张管事名叫张得利,原来是准安府里最大的盐商张紫虚家的管家之一,而所谓的李神父,原来是来自西欧的法兰西,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大清朝被迫开放口岸,允许传教士到内地来传教,这批法国教士刚刚到达淮安,阖城一打听,知道张家是淮安城里最大的富户,盐商头领,家里有几十个盐窝子和十几家当铺、米庄、丝厂,当真是富的流油。传教士刚刚到达淮安,极需打开局面,先托人认识了张管事,然后满打满算,想通过张管事去求见盐商张老爷,弄些银子扩大教堂的地皮,修建孤儿院和医院,谁知道认识张管事没有几天,对方居然就在府里换了主子伺候,看来只能重新再去找人公关了。 李神父满脸遗憾,在胸前划了个十字,请主保佑张管事万事如意,在府中大少爷身边一样春风得意。 中国人对宗教向来就很宽容,对满天神佛是来者不拒,张得利虽然搞不懂上帝是哪里的菩萨,不过神佛就是神佛,当下略缓了几步,容得李神父念完了祷词,这才又匆忙上路。 看到张得利神色匆匆,李神父不觉又划了一个十字,喃喃道:“看来张管事的这个新主人,脾气并不怎么好啊。” 张得利并没有把这洋神父的事情放在心上,他是张府的家生子儿,从小就跟在张紫虚身边,引荐几个洋和尚化点缘,张府一向乐善好施,也算不得什么大事。 只是府里唯一的少爷最近这几个月一直闹腾,弄的阖府不安,张大管事手脚和眼神一样的麻利,伺候人是把好手,老太爷疼大少爷,巴巴的指派他去好生服侍,现下哪有空理会几个洋和尚的区区小事! 张府的大少爷先是大病一场,十七八岁的人,正是浑身有劲的时候,好好儿得了伤寒,在病榻上足躺了小两月功夫,弄的扬州府的王道台家赶紧跑来退了亲。好不容易换了十几茬医生,治好了少爷的伤寒症候,偏又成了个武疯子。伤寒刚好,就见天的折腾,打人骂人,白天夜里的哭叫,嘴里说的词儿没有人能听的懂,稍有人靠近,就是一顿痛打。 这样又折腾了一个月功夫,眼瞅着由冬至夏,由夏至秋,药不知道喝了多少,府里派出去烧香的人,远到峨眉山五台山,近的杭州镇江,灵隐寺金台寺,不知道磕了多少头烧了多少香,少爷的折腾劲总算过去了,十几天前开始饮食正常,也开始叫下人的名字吩咐些事,几天前更是直眉楞眼的管老太爷叫了声“爹”,弄的见惯风雨的张紫虚老爷浑身一激灵,差点没晕过去。 天可怜见啊,张家可是五代单传了,诺大的家业就指着大少爷一个人继承,若是真出了意外……那可就不知道便宜谁了。 少爷清醒之后,就好像是变了个人,田产地契,盐引执照、商号票据,印信,一一取来过目阅读,又命人送上一个算盘,书案上那些四书五经已经被丢在地上,摆的老高的全是这些铺子和盐务上的账目,少爷自己动手,把一把大算盘打的风生水起,劈里啪啦算个不停,张得利怀里抱着的,也就是张府在淮阴县那边的丝厂的账目,原本放在丝厂账房,少爷要看,张得利只得亲自骑马去取回来,好给少爷过目。 若是寻常物件,派个小厮去取就行,只有这些东西,可万万简慢不得。 ============= 如果淮军是清军或太平军,倒也不必放在心上。留在上海的各国军队完全能建起阵地,凭借火器优势轻松守住上海。而现在上海的列国都清楚的很,相同数字的各国军队与淮军交战,胜负难料,而在上海的侨民与军人加在一起不过一千多人,淮军却是一个庞大的军团! 张华轩相信,上海一回到他的统治之下,英法两国是否还想打大仗,或是扩大战争规模,就会是一件颇为值得思量的事情了。 而美国佬?美国佬只重商业利益,谁能代表中国,他们就会向谁脱帽致敬。至于其余的欧洲国家,难道新生的中国会把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那样的小国放在眼里吗? 日本,新朝的外务衙门会建议列国让这可笑地矮小民族继续闭关锁国。不要让火炮的响声去打扰他们了,让他们快乐的在海岛上闭关锁国,光荣独立吧。 如果说,在五月或是六月之前,张华轩发布的这些公文,他的属下的外交部门发布这些照会还会教人嘲笑的话,到现在这个时候,却是再也无人敢质疑这位淮军大帅的声音了。 六月五日。淮军在通州八里桥大败六万清军,是役,淮军打死了在阵前挥舞旗帜地僧王僧格林沁,打死了直隶总督,打死了无数满洲的文臣武将,战后缴获的旗帜摆满了整个石拱桥的桥面,放不下了。依次铺排开去,红蓝白黄绣着龙的旗帜被路过的淮军将士踩踏在地,这个以骑射起家的野蛮王朝,最终却又输在了它赖以起家地八旗骑兵身上。***** 一万五千人的满蒙骑兵当场战死了,三万多人逃走,剩下的全部被俘。不得不承认清军这一仗打的极其勇敢坚决,展现了一个骑射王朝最后的光荣。为了保障战斗力,这一次参战的全是满蒙八旗兵。他们是这段时间内清王朝从内蒙、外蒙、陕甘、东三省调过来的精锐中的精锐,为了保障他们的战斗力不被削弱。京城里那些纨绔子弟虽然从军入伍,声势浩大,却是并没有出城来参战。 而就是这样。他们也惨败了。在武装到牙齿地现代军队面前,这些还挥舞着大刀长矛的骑兵没有一点机会,仗打完了,淮军检点死伤,结果只是战死一百八十三人,伤六百余人。 这只是一场完全不成比例的屠杀罢了。 通州八里桥一战彻底打跨了满清抵抗地决心。是役打完,败兵带给北京城的是死一样的寂静。就在当天的晚上,城内的旗人忙着转移财产。更改姓名,把旗装改成汉装,把生的漂亮的丫头藏了起来,唯恐被入城的汉人军队糟蹋。 这是他们祖宗在二百多年前对汉人做过地,他们,害怕了,哭泣了,后悔了。也痛恨了。 咸丰出逃了。跟随他的几乎全部是满族旗人,汉员几乎全部称病告假。哪怕是大学士彭章也留在了北京,不跟大驾到热河。在通州一战打响之前,翁同和进了城开始大肆活动,而在翁同和之前,早就有无数的军统的干将潜入北京,带着银票与未来的许诺拉拢人心,愿意跟随咸丰逃走的汉人官员,几乎是屈指可数了。 第二天淮军就进入了北京。城市的街道上到处都是扔掉的破旗,长枪大刀,还有号衣军靴腰牌,号称有二十万旗兵地雄城,就这么一天不要就失陷了。而那些旗兵,就这么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这座雄伟的都市在陷落二百多年之后,又一次回到了华夏军队地手中。而这一次,再也没有人能把它抢走了。 北京城,匍匐在雄姿英发阔步前行的淮军面前,颤栗着。 五天之后,城内所有的旗人被肃清,记下姓名。所有的王公府邸被淮军先封了家门,资产全部充公,旗人中的贵族也不免被抄家,而普通的旗人登记造册,在徐州和淮安和盐城、南通那里,有大量的矿需要他们去采,有不少棉田等着他们去耕种。 新朝不会白养他们,需要他们自食其力。而在自由之前,他们要掌握生存技能,消弥对新朝的仇恨,或者,被迫忘记。 十天之后,淮军大帅张华轩进入北京。在这里,他有不少事要做,布置追赶咸丰,派出军队占领内蒙和东三省,派河南的中军镇到外蒙和蒙古王爷台吉们会猎找乐子。 接见前朝的大臣,安抚这些海内人望,虽然他不喜欢这些大臣,不过他需要他们。 在北京盘桓半个月后,张华轩派了丁宝桢在北京驻守,而他自己,却是沿着陆路南下,等淮军打下南京后,他要在南京建立新的时代。他南下的路线也算是当年康熙和乾隆两人南巡的线路,不过,当年的运河中枢与漕运根本,现在却已经衰败而不再使用,正如那个表面上咸名赫赫大而无当的王朝一样,已经被彻底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当马车颠簸在北方高低不平的土路上时,张华轩若有所思,仰天长叹:“这一切,可算是结束了。” 再写下去也颇无趣了,本书到了这个时候可以完结。种种细节当然还没有写到,不过这本书我写的够拖拉了。很多东西可以一笔带过,很多又可详细写一下,这一点没有做好。而到了这个时候,不外乎是内修政治外御外侮,所以,留下一些余韵或者更好吧。 |
上一页 | 1 / 1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