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爱
内容简介
人类的历史最终将证明她是否走过了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在许多体面的葬札上,死者的功绩被人一一历数,但并不能使我们逃避一个冷酷的问题:我们曾经活过吗?我们现在活着吗?我们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还是按照什么人给我们规定的方式生活?——弗洛姆
人,是一切价值的尺度。
人只能从人的角度出发去思考一切、判断一切、评价一切、选择一切。
是的,如果没有了人类,那曾经回荡过牧童笛声的田野小溪、那曾经留下过情侣足迹的林间小路,那山川草木、日月星辰,除了“存在”之外,还有什么“魅力” ?那狼虫虎豹、地震洪峰又算是什么“灾害”呢?不言而喻,世界之所以有善与恶、美与丑、欢乐与苦难的冲突,全都是因为有了人这“万物之灵”。
宇宙本无所谓无情有情,有情的世界是人创造的,是人的世界。虽然结构主义者福柯认为,世界开始的时侯不需要人,世界结束的时候也不需要人。但问题在于:不管世界是否需要人,人却需要世界,因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马克思说过:“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因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可悲的是,人经常把自己当作实现非人目的的手段。因此,人呵,不能不无数次地向自己提出在童年时代就已经提出的要求:好好地认识自己,解开人生之迷,以最终“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人是目的”。
《 人人丛书》 将以人作为对象,力图对人的本质、人的历史发展、人的社会生活、人的思想意识、人的伦理道德等人的问题进行探讨,从新的角度展示当代中外学术界、思想界对人和人的问题的思考。
丛书分两个系列,著译并重。
第一系列为译作,介译本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学术界探讨人的问题的人文科学力作。
第二系列为著作,着重对中国和青年问题进行研讨。
两个系列都是关于人的问题的探索性论著。作者向读者展示的也许是你从未涉猎过的领域,那里面有真理的闪光;有你还一时不能完全理解的新观念;也可能有应摈弃的谬误。但这一切,对于拓展当代青年的思维空间和思想视野,无疑会有所裨益。马克思主义认为,青年人既要懂得唯物主义,也要了解唯心主义,单一的思维方式或狭窄的思维领域不利于青年思想的成熟。这是我们编辑本丛书的目的。
愿“人人丛书”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用户评论